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人生如戲

校友及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暢談經典劇作的幕後故事。

(Photos by Keith Hiro)

古天農
1979年崇基社會系
1993年起出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大學為何修讀社會學

我成長在反越戰的年代,巴黎學生運動的年代,披頭四約翰連儂的年代,整個世界都在刺激我思考。我中學已經自編自導自演話劇,寫劇本諷刺當年的清潔香港運動,揭示學生考試壓力,描繪雲吞麵小檔主苦況。我以劇本反映我眼中的世界。搞話劇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取材自社會事件。

當年大學選科,因沒有戲劇系可選,而最接近自己興趣的就是社會學。除了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到今天仍未有一所高校設戲劇系,值得反省。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是怎樣得來的

那是從報紙上一則小新聞得來的,說青山有個瘋子,幫精神病院編排粵劇。我覺得這人殊不簡單,繼而去尋訪認識他的人,得知他曾是港大高材生,智商超凡,英文聖經能倒背如流。還聽說,那人精神失常後頻頻報警,聲稱自己一雙鞋被賊人偷走,而且一人偷右腳,一人偷左腳。偷右腳的叫蔣介石,偷左腳的叫毛澤東,弄得現在無路可走。你想想,這多有意思啊!我於是叫杜國威寫他的故事。

你在乎票房嗎?

很在乎。當年《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拍成電影,我和杜國威都很擔心沒人入場。杜國威在戲院盯着排隊買票的人,逮住一個打算看別齣戲的,掏出錢包說,現在我請你看,但你要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我們關心票房的原因,不在於銀碼,而是愈覺得自己做出一件好東西,就愈希望多人能欣賞。在香港搞戲劇,十套有九套必定虧本,但仍然有人前仆後繼;那是一幫傻子,但傻得可愛。老說政府資助藝術,依我說,藝術家用青春資助藝術,那是否值得大家尊重,買票進場表示支持與鼓勵?

中英戲寶《相約星期二》邁向公演十周年<em>(受訪者提供)</em>

中英劇團為何推動「教育劇場」,把戲劇帶入中小學?

某年,我帶了一齣戲到中學巡演,講一個末流學生的故事。落幕後有觀眾告訴我,他和同學原本打算去喝倒彩的,因為被老師強迫到禮堂看戲,不高興。怎料布幕一開,演的正是老師在教員室大罵學生一無是處,他們當場呆住,不但看完整齣戲,事後還在學校裏辦了劇社。

香港很多學生沒機會接觸話劇,令他們主觀以為話劇等同無聊、誇張、文藝腔、看不懂。推動「教育劇場」是為了還藝於民,讓大眾看到,原來可以藉戲劇表達心聲,說自己的故事。

請談談中英與中大合作的氣候變化奇幻劇場。

「新世紀保源計劃」是首齣氣候變化奇幻劇,去年於四十所中小學巡迴演出。今年的新劇目叫「少年Green的保源之旅」,圍繞生物多樣化講故事,編排互動環節,以吸引觀眾投入劇情。

十幾年前和李樂詩聊天,她提及冰山融化和瘦巴巴的北極熊時會傷心落淚,當時我已覺得,她四出奔走宣揚環保,不如直接把自己的故事搬上舞台。氣候變化奇幻劇場源自同一思路,為的是引導觀眾感性地看環保問題。

應邀合辦的戲劇項目,難免「主題先行」。如何避免妥協藝術創作理念?

這正正能體現高手與低手之分。雖然主題先行,但你有沒有能力挖得深,講得動聽?環保、反貪、反吸煙等外來題材,硬銷很沉悶,學生最抗拒說教。要吸引他們看下去,一定要用娛樂的手法演繹嚴肅話題,保留思考的空間,而非用嚴肅話題嚇走觀眾。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77期(2016年5月)

標籤
古天農 校友 社會學系 崇基學院 舞台劇 表演藝術 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