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天真與經驗之歌

中大生非牟利團體實習初體驗

左起:羅曉婷、孫賢諾和李詠琳

睽違兩年,博群全人發展中心年初重推本地非牟利團體實習計劃。社會參與和人文關懷是博群的傳統,計劃讓學生自學院走進社會,從跟人和事的互動中感悟人情世態和相關社會議題,進入文化脈絡,印證和實踐所學。

「重推計劃的緣起之一,是回應修讀可持續發展通識課程和副修創業與創新的同學的實習需求,他們期望於非牟利組織實習,將所學實踐。」博群全人發展中心主任伍慧明解釋。「這次我們做得更嚴謹,實習前和實習期間,我們不時跟僱主會面,跟進學生表現,商討可再做甚麼促進體驗和學習。

「我們冀加強學生的社會參與,不僅是開眼界,而是讓實習經歷成為其人生轉捩點,由參與到介入社會,發起倡議,為他人和社群帶來改變。」她說。

最新一輪計劃在暑假進行,有近百名學生報名,最終七位獲選,於6至7月在三間非牟利機構,即營運本港首間自然學校——鄉師自然學校的自然教育有限公司、東華三院烘焙和餐飲社企iBakery和氣候環保團體低碳想創坊實習。《中大通訊》跟三位實習生羅曉婷孫賢諾李詠琳暢談難忘見聞,以及初入職場的酸甜苦辣。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曉婷居於港島,往屯門鄉郊的鄉師自然學校實習,須展開一段段漫長征途。長途跋涉沒有澆熄熱情,離開這所自然小學之日,對於奇幻空間的人和事,她心中只有不捨。她在學校擔任助理活動統籌,協助舉辦試後和暑期活動。在主流學校成長的曉婷,見證體驗教育在香港是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刻板課程和無盡考試壓力,不是唯一的學習之路。

活動前往泥灘和沙灘勘察,確保適合孩子活動

「鄉師學校以自然為師,知識以外,着重培育小孩的品格素養。他們強調自主學習,學生主動探索自然和周圍環境,從做和體驗中感悟,有別於一般學校的背誦和填鴨教育。」曉婷說。學期裏有一星期,學生會在野外學習,行山紮營。在結業禮,他們會跟老師和同學匯報所學,簡報大多富有創意,別開生面。結業禮的形式和流程亦由學生設計編排,老師從旁輔助。

「回想在中小學,學校總有形形色色的規矩,學生不可質疑師長,只可絕對服從。在鄉師,學習與玩樂是一體,小孩在跟自然和人的互動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學習不是苦差,而是樂事。」

在「自然小兵團」活動中,孩子和父母一同搭建帳篷

一路相處,曉婷很欣賞參加暑期活動的小朋友。他們要在沙灘滑浪、攀山、生火、搭建帳篷、在戶外煮食,林間夜行。「這些活動對年青人來說都不容易,何況小孩子。但他們很努力克服恐懼,不斷鼓勵自己勇敢面對。」孩子的勇氣,令她動容,陪着他們學習遊玩的深閨女生,這次也學會不少野外技能,身和心,不知不覺變得強大。

短短兩個月的實習,也令這位崇基學院宗教研究三年級生,覺察一吸一呼,一思一行,養成護生的慈心和習慣。鄉師的師生和工友謹遵素食,校園亦禁止包裝食物和飲料。「茹素令我了解和反思肉食工業,後者對動物其實非常殘忍。」她續道:「我們要三思而後行,因為每做一件事,都是無可避免在推動某種價值。」

「在鄉師兩個月,令我更覺察自己的飲食和身心狀態,一言一行都更明慎。我們的言行是種子,時機成熟就會產生後果。」曉婷說。

孩子和家長練習止觀

咬一口快樂味道

東華三院iBakery擁有自家烘焙工場、餅店和餐廳,賢諾通常會到大圍廠房,觀察曲奇製作,編撰業內看重的標準作業程序書,即一步步闡明工作步驟,供員工閱讀和執行的說明書。記錄工序看似簡單,原來不然。

「一開始有困難,工場每日製作不同曲奇,食品也在不同製作階段,很難分辨清楚,更不用說組織資料,比如材料份量、製作步驟、產品大小和重量,以及機器設置等。」在海量資料裏漫溯,她學會善用Excel表的函數公式記下資料和計算數量,將資料放在不同檔案,分門別類,在記述上盡量簡潔,令廚師和烘焙者易於閱讀。

iBakery員工在廚師指導下製作月餅

這次實習是賢諾第一次跟弱能人士接觸。她的同事多有輕度智障,他們的能力和態度,卻經常讓她驚嘆。

「他們有的擅長記步驟,有的有一雙巧手。我以為他們只會擔當輔助角色,原來不是,他們是合作無間的團隊,由製作曲奇、秤重和包裝,全程一手包辦。」賢諾憶述。為符合食物安全標準,食品須小心製作和檢查。她亦由同事教曉製作、包裝和秤曲奇。

「他們做事認真專注,極少出錯,工作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大圍廠房的同事獲公司頒發獎項,賢諾跟他們一起慶祝

除了增強組織能力,這位聯合書院心理學四年級生亦被同事們簡單的生活態度感染。

「無可否認,他們有時會情緒化,也需要多點時間理解新的規則和做法。但他們確實是簡單而快樂的人,跟他們相處輕鬆舒服。就是在很微小的事情上,他們也能發掘快樂,與人分享。

「他們教會我快樂可以很簡單,要欣賞生活上的小確幸。快樂就在此時此刻,只是香港人太倉促,無法靜下心來,感受一直都在的幸福。」

框框外的自信和精采

在低碳想創坊,詠琳不乏如坐針氈的時刻。上班第三日,她被委派搜集資料,對別國的氣候環保團體進行研究。開始時,她以為這跟大學的資料蒐集大同小異,但坐下來構思,信心就被現實無情擊碎。

「大學課業的資料蒐集會有指導問題,一步步引領思考。但職場上的研究並沒太多方向和指引,會很迷失,不知從何入手。」她說。

到匯報日,在全公司面前,詠琳介紹新加坡的氣候環團,概述在網上找到的團體使命和活動範疇等資料。當總監問及細節和組織舉辦過的活動,她一時語塞,無法回答。

向眾人匯報研究成果

「總監告訴我,找不到答案時要直接溝通,向對方發電郵。這令我明白到學術和職場上的研究有所不同,需要的資訊有異,職場上需要較具體的資料。我學會做事更謹慎和全面,資訊不足的時候要主動尋求答案。」詠琳反思。

摜了一跤,慶幸也有得意時。管理想創坊的社交媒體令她自信增加不少,對就業路向也有新想法。她跟其他實習生要為組織Instagram出貼文,須要搜集資料,製圖和撰寫文稿。「我的措辭因不斷的練習得到改善,公司各人都喜歡我們的圖像和貼文,總監更讚揚我為『美術指導』!」

詠琳製作的Instagram貼文

成功的滋味,不經意令她瞥見前路。「這次實習令我對網絡行銷更感興趣,會在課餘時間充實自己,希望將來工作時能發揮出來。這令我也明白自己能在不同方面盡展所長,不受所讀科目限制,」這位伍宜孫書院英文系三年級生說道。「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下輪博群本地非牟利團體實習計劃將於下年2月至4月展開,11月開始報名。想走入社區,體驗企業運作,就要密切留意。

文/amyli@cuhkcontents
圖片蒙受訪者提供及非牟利團體允許刊登,謹此致謝。

標籤
學生 實習 非牟利團體實習計劃 夏季課程 博群全人發展中心 崇基學院 聯合書院 伍宜孫書院 羅曉婷 孫賢諾 李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