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漫遊葉榮枝的茶香世界

(Photos by ISO Staff)

葉榮枝先生
新亞書院經濟系(1975)、藝術系(1977)校友
樂茶軒創辦人、中國茶葉學會理事及香港茶道協會會長

 

如何與茶結緣?

我畢業後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古物。當時羅桂祥博士想找人研究一批紫砂茶壺,館長委派我負責,我於是在1979年在中大舉辦了香港首個茶具展覽,自此與茶結緣。有次與羅博士赴宜興參觀紫砂工廠,接觸了顧景舟、朱可心等紫砂壺大師,看到美輪美奐的茶壺,眼界大開。可惜當時宜興茶壺不能直接外銷,我倆幾經波折,終於聯繫上南京國營出口公司,向工廠訂了一批紫砂茶壺,並於1981年在香港的亞洲藝術節展出,時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宋伯胤及顧景舟皆有出席這盛會。其後,我跟羅博士成立公司管理這批紫砂壺,更在1984年活化了建於1845年的三軍總司令官邸,把它改建為香港茶具文物館。

你致力舉辦活動推廣中國文化與茶道,背後的推動力在哪?

這與新亞書院的中國文化氛圍有關。我當年有幸親炙牟宗三教授、唐君毅教授、饒宗頤教授等國學名宿,也曾拜訪陳蕾士老師,在他的辦公室品嚐潮州功夫茶。在眾多儒雅學者的薰陶下,我自然與中國文化結下不解緣。唐教授曾慨嘆中華民族失去凝聚自身的力量,這令我萌生對中國文化的承擔感。茶是文化的載體,我樂意讓更多人藉此細味中國文化。推動茶文化之路着實不易,我在1991年創立樂茶軒,2003年開辦金鐘的茶館時遇上沙士,差點破產,幸得多人仗義相助,安渡難關。孟子有云:「得道多助」,我們只要做事正面,自然會得到多方支持。

茶怎樣承載中國文化?

茶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自然承載中國文化之種種。以潮州功夫茶為例,一般主客四人卻只有三個杯子,這就蘊含了禮讓以及儒家長幼有序的精神。主人家會親自泡茶奉客,開火煮水後,將茶葉放入紫砂壺,三個茶杯「品」字形排列,待水開即沖燙杯壺,同時沖洗茶葉。斟茶時,主人提壺巡迴穿梭三杯之間,最後還得把「餘津」依次一點一滴點入三杯之中,此過程稱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大家揖讓一番後,主人再依長幼次序以茶奉客。

你鑽研出太極茶禮,請介紹箇中理念。

中國文化萬事互通,人的學問也是綜合的學問,與現今分門別類的思考方式不同。茗茶以外,我喜愛書法和太極,都有助我觸類旁通,對生命感悟甚深。例如書法講求持筆中正、平腕等等,我初學時,卻發現持筆中正時,腕便不平;腕一平,筆卻會歪。我後來學習太極,練習抱球動作時,發現手臂一張開便容易平腕。後來很多茶友發現泡茶的姿勢令他們手腕痛,我靈機一動,構思出太極茶禮,將太極的動作融入斟茶的動作,使人泡茶時坐得舒服,手腕不會受傷。 

茶道與茶藝有何不同?

茶道滋養人心,一盞熱茶助人放慢步伐,在靜謐中自省修身,體會無處不在的「道」;茶藝則是泡茶與飲茶的技藝。

品茶是慢活,都市人生活步伐緊湊,要勸服年輕人踏出第一步,有何心得?

要年輕人放慢步伐的確不易,教育是切入點。我現正與新亞學長陳萬雄博士籌備成立中國茶文化學院,冀為本地大學及專上學院的通識課程教授茶文化,讓年輕人體味茗茶樂。

要在中大選一處賞茶的好地方,你會選哪裏?

身為新亞人,我必然選天人合一亭,在此「與天地共飲」。「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天地人三者在自然界是互通的,放下操控,回歸自然與天地連結,才能安頓自己,覓得立身處世之道。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97期(2017年5月)

標籤
葉榮枝 校友 新亞書院 中國文化 茶藝 藝術 藝術系 經濟系 文學院 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