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門而盡知天下事莊紹勇寓虛擬於實學
2019年4月
學校的考察團有時貨不對辦。原以為學以致用的精采旅程,最終一無所得。要麼太多學生擠在一起圍觀殘缺展品,要麼心不在焉者從後溜走。
EduVenture流動學習系統面世,就是為了改變上述情況。系統運用網上工具,提高考察團的效益。使用手機和網上教學,也讓熟悉科技的廿一世紀學生更易投入。
推動計劃的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的莊紹勇教授,他說︰「以往老師就像一名導遊,現在我們寓學習於遊戲,學習就像尋寶一樣。」
學生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上啟動EduVenture Explorer應用程式,旅程隨即展開。他們可以看到實境電子地圖,選取代表自己的頭像去開始探索。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看到其他人的頭像,即時知道各人動向。
除此以外,老師還可在地圖上預設一個個考察點。當學生踏足考察點,屏幕便會彈出與該地方有關的問題,學生要探索四周方能解答。
學生考察期間,老師可以用EduVenture Retriever瀏覽考察情況,例如每名學生的進度。學生於旅程後檢討,也可回顧早前記錄,老師則可針對考察成果和途中所遇困難來預備解說。
「這是玩具,又是成效彰顯的教學工具。」莊教授舉起智能電話說道。
應用程式背後是EduVenture Composer在運作。老師透過這個雲端系統,可以為學生度身設計考察團,融合戶外探究和數碼學習體驗。
老師也可透過系統開發電子學習教材,與同仁分享,並提出意見。莊教授指出,這可鼓勵老師創作而並非單單消費電子教材。在這個共享平台,不擅於使用新科技的老師也可向熟識操作者取經。
以往老師籌備考察時,為了節省預備材料的時間和成本,可能會選擇重複往年行程。現在老師可透過Composer輕易為學生度身設計素材,而且素材都在網上,學生可以隨時下載。以前戶外活動工作紙撕爛、濕透和遺失的情況不再。只要準備充足,老師便能從容駕馭系統,不用擔心在精通科技的新一代面前大出洋相。
目前全港合共四百九十八家中小學和特殊學校以及二千六百八十二名老師使用EduVenture。他們共享三千五百種供戶外使用的數碼教材,彷彿成立了一家「資訊銀行」。
香港教育局支持在小學的常識科、中學的地理科和通識科採用EduVenture。該程式也可用來培訓老師,讓他們更深入認識實地考察和流動學習。
不僅學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香港小童群益會等非政府組織均採用EduVenture;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環境科學本科課程也用來籌備實地考察。
莊教授的團隊於不同成績組別的學校測試EduVenture,結果發現,無論是哪個成績組別的學校,運用EduVenture的學生組別表現明顯比傳統考察的對照組優勝。前者在戶外考察時更主動積極,而原本文字能力欠佳的學生,於錄影訪問或拍照紀錄中表現較好。
然而,回到課室分享見聞時,還是要用上傳統技巧。「學生仍要執筆寫字,但可以在報告中用相片和數據展示。」莊教授強調:「他們要用自己的文字說出發現,然後概括匯報,其他同學要評論,因此他們仍要面對面溝通。」
在教育理論中,牢記、了解和應用資訊是低層次思考。「現在我們要教曉學生高層次思考,即分析、評估和創造。」莊教授說。
有些教師對電子學習敬而遠之,覺得難以融入教學。莊教授費煞思量才把系統設計得直接易用。
「老師是教育創新的把關者,」莊教授說:「我們要先取得他們支持,才可引進系統。所以設計出一個方便使用的平台至為重要。」
莊教授取得教育博士學位前,先後攻讀工程學學士和計算機及資訊科技碩士。他也舉辦過一些專業發展工作坊,講解電子學習的理論和實務。參加者的反響有助莊教授進一步改良EduVenture。
莊教授也是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總監。該中心分析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哪些學習方法和媒介達到最佳教學效果。EduVenture旅程中搜集的數據,有助分析和辨別可行的教學方法。
另外,學生可透過系統的虛擬實境模式遙距考察。若天公不造美,學生仍可用EduVenture VR展開虛擬探索。EduVenture VR可以豐富課程,符合成本和時間效益之餘,用戶甚至可以探索禁地險境。現時一百四十九間學校已試用此模式。
中心已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二千三百三十萬港元推廣使用EduVenture VR教授中國語文,尤其是寫作技巧,目的是鼓勵「實境寫作」,例如要學生用中文描述季節,便讓他們觀看秋天的圖像。學生也可參與虛擬考察團,遊歷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地方,深入本港作家的文學世界。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