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在希臘神話中,愛神丘比特的妻子賽姬(Psyche)是靈魂女神,象徵克服重重難關後獲得心智的昇華。在中大,學生事務處提供的學生服務包括專業輔導,該處的心理健康及輔導中心好比山城的賽姬,守護着全校近二萬名全日制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心靈健康。
在2016至17學年,中心處理了一千二百一十一宗輔導個案,和2012至13學年的五百零一宗相比,幾乎翻了一倍半。因應日益上升的心理援助需求,中心去年將前線輔導員從八位增至十一位,並把辦事處從本部的范克廉樓搬遷到未圓湖旁的龐萬倫學生中心,造就更寬敞舒適的輔導環境。此外還設計出一系列別出心裁的對策,全方位推廣校園關愛文化。
第一道防線
學生事務處助理處長袁雅儀博士(前排右二)是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她分析近年輔導需求大增有三大原因:愈來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開始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上大學後需繼續跟進;學業、課外活動、兼職、人際關係等方面壓力上升,而學生的解難與抗逆能力未能跟上;隨着社會逐漸消減對心理疾病的負面標籤,不再視尋求心理輔導為可恥的事,也促使更多學生主動求助。
為及早識別和幫助情緒受困的學生,中心每年趁8至10月這段大學迎新期,為三千多名本科生以及一千多名研究生舉辦迎新講座,簡介心理健康知識和求助途徑,還會派發問卷,普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一旦篩查出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傾向的學生,中心輔導員會馬上致電了解情況,安排會面,防範於未然。
同儕共濟
uBuddies是個為本科生設立的朋輩輔導網絡。自2010年起,中心每年從眾多申請人中選出足以代表各類型學生的三十多位,鍛煉他們的朋輩輔導技巧,教導他們如何辨識、了解和處理別人及自己的情緖病徵。在專業輔導員督導下,他們為同學籌組分享會,傳送經驗之談、實用忠告,還組織各種活動,製作短片,出版小冊子,是校園的精神健康大使。
去年一屆uBuddies更自發成立了「山城樹窿」臉書專頁,和許多「秘密」專頁一樣,歡迎學生匿名投稿,抒發難以啟齒的心事。特別的是,主理專頁的朋輩輔導員會悉心回覆每一則投稿,結合學過的精神健康急救技巧給予勸勉和指引,陪伴同學走過低谷。「跟專業輔導員相比,朋輩輔導員切身了解同學的煩惱,其回應和建議更能引起共鳴,也為怯於上門求助的學生提供了排解情緒的渠道。」袁博士說。
教育勝於治療
救急扶危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從源頭上減少學生的精神負擔。中心每年舉辦十多場大大小小的精神健康推廣活動,例如「正念體驗工作坊」讓參加者透過覺知呼吸法,轉化負面思想;「狗醫生」在考試季節到訪校園,每到之處必令學生愁眉舒展;「愛笑瑜伽減壓工作坊」結合大笑和瑜伽式呼吸,讓身體和腦部充滿氧氣,恢復活力;今年的「精神健康推廣日」以「擁抱自己」為主題,倡導認識自我、接納自己一切優缺點。這些活動看似零碎,卻在潛移默化間讓師生不再對精神健康話題心存忌諱,而懂得像對待身體一樣對待內心,時時關顧。
裏應外合
守護二萬學生的精神健康不能靠單一部門,還有賴校園各方通力合作。由去年起,中心加強和九所書院的協作,給每所書院指派協調專員。一旦發生學生自殺等危機事件,書院職員可馬上聯絡中心的專責輔導員尋求支援,提高危機處理效率。3月16日舉行的「團結互助在校園:預防自殺研討會」邀請了教育學者、精神專科醫生、舍監代表和保安處代表分享各自崗位的工作經驗,加強校內從事學生服務工作的職員對輕生事件的應對能力以及對自殺防治工作的關注。
大學保健處的醫生如發現求診學生的徵狀源於心理因素,會將個案轉介給中心輔導員跟進;另一邊廂,當中心輔導員判斷學生需要即時的醫療協助,例如藥物治療,也會將個案轉交保健處處理。
考慮到學生在大學辦公時間外的情緒支援需要,中心在2016年3月起設立了二十四小時情緒支援熱線(5400 2055),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專業輔導員接聽。袁博士指,熱線開通至今已處理了二百多宗輔導個案,為學生即時紓緩情緒,有效遏止慘劇發生。
雖然中心以學生為服務對象,但袁博士在訪問尾聲也分享了一則教職員減壓小竅門:「每天上班前提醒一下自己,最初是因為甚麼而選擇這份工作。可能是為了服務學生,可能是為了一展所長,可能是為了養家糊口等等;只要把工作的意義謹記於心,就有能量繼續前行。」輔導員長年累月和負能量打交道,無論如何強壯的內心,一旦稍呈倦態,恐怕難勝重荷。相信「不忘初衷」也正是山城心靈守護者孜孜不倦的訣竅所在。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7期(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