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絕不「離地」

戴沛權教授憑藉專心科研與用心教學,實踐保護地球與人類的抱負。

<em>(Photo by ISO staff)</em>

戴沛權教授

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香港首位「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得主

 

你是怎樣走上科研路的?

我從小就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小時候還試過養昆蟲、蝸牛等,雖然大都給養死了。到申請大學時,我決定到美國攻讀環境工程科學,更在研究院專攻大氣科學,研究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的問題。我認為環境科學家的工作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們肩負保障人類健康、社會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使命。

你在麻省理工完成學士課程後,再到哈佛修讀五年研究院課程。在這兩所頂尖學府做學問,感覺是否如天之驕子?

每天和科學界的著名教授和尖子同學在一起,我反而變得更謙虛,也驅使我發掘自己在實用科學的長處。由於我比較喜歡身體力行去解決問題,做研究生時曾一度想過放棄學業,去國際環保或社福機構做前線工作。但後來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教學生,又漸漸發掘做科研莫大的樂趣,就一直留在學術機構,盡力開拓人類知識的極限。

甚麼機緣促使你回流香港?

我一直很想教香港的學生。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後研究的那年,得知中大正籌備開地球系統科學的課程,但當時還未有該課程的網站,只好找研究相關範疇的中大教授詢問詳情,終於聯絡上現任地球系統科學課程主任黃庭芳教授,他囑咐我盡快遞申請表。我很感恩能成功通過面試,回到出生成長的地方,做我喜愛的工作。

<em>(Photo by ISO staff)</em>

可以說說去年獲頒「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的研究嗎?

研究重點是全球暖化和空氣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怎樣夾擊影響全球糧食產量,加劇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問題。研究發現,嚴格控制空氣污染,除了可以保障人類健康,更可部分抵銷氣候暖化對農作物的傷害,這表示,控制污染的環境政策其實和農業政策密切相關,着手解決公共健康、氣候變化與糧食危機不同範疇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更應跨越固有的分歧,聯手擬定綜合解決方案。

空氣污染不就是霧霾和PM2.5嗎?為甚麼臭氧污染同樣值得關注?

臭氧通常令人聯想到臭氧層。高空的臭氧層阻隔紫外線,是地球的保護傘,百利而無一害。有害的臭氧空氣污染指的是地表臭氧,在我們周圍存在。臭氧具極強氧化力,吸入會氧化呼吸系統,引發各種呼吸疾病。大眾及傳媒對臭氧污染的關注不及PM2.5,我認為主要因為臭氧在室外濃度正常時無色無味,是個隱形殺手;PM2.5則是可見的,霧霾繚繞的相片更能引起嘩然。但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知道,臭氧和PM2.5是同等危險的空氣污染物。

你囊括中大的校長模範教學獎和理學院模範教學獎,你屬於哪種教學風格?

我講課着意從學生角度出發,緊記自己當學生時怎樣從一竅不通慢慢一步步領會新知識,所以我教書不會只顧自說自話,或假定學生已有相關基礎。另外,我受過戲劇訓練,上課也嘗試運用比較生動活潑的語調,像講故事般演繹艱深的理論和概念,希望令學生聽得懂之餘又覺得有趣、不沉悶。

教研以外有何嗜好?

從小到大都喜歡音樂與戲劇。我會彈鋼琴,愛彈音樂劇的曲目,像《西貢小姐》、《孤星淚》,也喜歡爵士樂和中外流行曲。小時候愛演話劇,但已多年沒粉墨登場了,那就當台下觀眾欣賞別人演出吧。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73期(2016年3月)

標籤
戴沛權 地球系統科學 理學院 校長模範教學獎 理學院模範教學獎 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 獎項 黃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