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燃眉一刻


1月5日,寒風暴雪吹襲美國,華盛頓山海拔6,288呎的高峰溫度驟降至-40°C。風寒效應下,體感溫度更低至-73.3°C。人煙稠密的香港卻恰巧相反,受到高溫、相對濕度、風速和太陽輻射等多重因素影響,容易遭受酷熱天氣威脅。

香港在2017年創下幾項天氣記錄,當中包括最高溫度。去年8月22日,即颱風天鴿襲港前夕錄得36.6°C,香港天文台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溫度。氣候變化加劇溫度上升,影響濕度和風向,導致體感溫度進一步上升。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永勤教授說:「有一項研究發現,體感溫度上升速度比實際溫度的升幅更快,尤其是如香港這樣的低緯度地區。」他所指的研究已刊於 Nature Climate Change。*

陳永勤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李劍鋒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研究過去數十年的氣候變化如何改變體感溫度。他們利用四個歷史氣候的再分析數據集,加上七個「全球氣候模式」模擬的二十一世紀幾個碳排放情境,再以實際溫度、濕度和風速推算體感溫度的變化。團隊發現,在2005年之前,地球每十年的平均體感溫度升幅較實際溫度增幅快0.04°C,因為實際溫度上升時,濕度亦隨之增加。即使我們在本世紀控制碳排放的水平,每十年的體感溫度升幅仍較實際溫度快0.06°C,如果我們不減少碳排放,更會每十年快0.17°C。

如果我們不減少碳排放,每十年的體感溫度升幅會較實際溫度快0.17°C <em>(片段來源:klimets)</em>

研究亦顯示,低緯度地區的體感溫度上升較明顯,而2081至2100年出現極高體感溫度的日數將會較1981至2000年顯著增加,主因是夏季酷熱的日子愈來愈多。李博士指出,全球暖化對人類影響深遠,建議各方探討相關適應措施之時,應思量溫度上升帶來的整體影響。團隊計劃進一步研究在全球暖化下,本地和地區層面的體感溫度如何變化,及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如人類健康和勞動生產力。

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AXA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劉雅章教授也參與是次研究,他說:「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平均溫度已上升約1°C。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而且人口密度高、高樓大廈林立,我們相信全球暖化加上熱島效應,會為市民的生活環境帶來更大威脅。」

陳教授說:「全球暖化影響人類的熱舒適度,與暑熱相關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隨之上升,人類健康和勞動生產力將首當其衝。」按天文台的暑熱指數推算,以實際溫度32°C、相對濕度80%為例,市民的體感溫度可達43°C,如果他們沒有補充足夠水分或室內空氣不流通,會誘發熱衰竭甚至中暑,尤以劏房戶為甚。陳教授補充:「戶外工作的人士會承受暑熱不適的風險,當局在日後應把體感溫度納入戶外工作指引。」

陳教授說:「我們估計,到了2100年,香港人的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高出3-4°C,誘發更多與暑熱相關的病症。」全球的實際溫度持續上升,加上城市熱島效應,酷暑將會比嚴寒來得更頻密。「集腋成裘,我們每一位都要盡力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共創更宜居的未來。」

陳永勤教授<em>(左)</em>及劉雅章教授<em>(右)</em>

* Li, J. F., Chen Y. Q., Thian Y. G. & Lau N. C. Elevated increases in human-perceived temperature under climate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8, 43–47 (2018).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2期(2018年2月)

標籤
陳永勤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地理 資源管理 碳排放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溫室效應 劉雅章 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