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4.6.2012

399

李沛良教授
 
《中大通訊》第399期 > ……如是說 > 伍宜孫書院院長李沛良教授

伍宜孫書院院長李沛良教授

previouspausenext

是甚麼驅使你2009年退休後還擔負起書院院長的重任?

2007年中,我獲大學委任為伍宜孫書院籌劃委員會的委員,翌年劉遵義校長提出由我出任創院院長,我婉拒了,他仍多番囑我考慮。2009年暑假前夕,他舊事重提。我鄭重審度:本身是中大校友,也在此任教多年,體察到書院制於大學的重要。2012年學生驟增,成立新書院事在必行,若辦得不好,將嚴重破壞書院制,大傷中大元氣。正如劉教授所說,善用我當崇基學院院長十年的寶貴經驗、以及在中大四十多年建立的廣闊人脈,憑親和力凝聚同儕,為大學辦好一所新書院,是義不容辭的。得到太太和家人的支持,我終於在暑假後答應了劉校長。

給2012年的第一批學生準備了甚麼?

由於整固斜坡和遷移樹木額外需時,校園工程須延期完成。第一批學生是艱苦的,三百一十八人,一半在國際生舍堂「寄人籬下」,另一半則「流離失所」,既無宿舍也無校園。但年輕人先苦後甜是好事。崇基創校之初借教堂在地庫上課,新亞「手空空,無一物」,何嘗不苦?但他們的校友每提及當年的苦,卻滿是自豪。現在的困頓會是將來的美好回憶。創院學生的體驗有助我們改進,模塑書院日後的面貌,身分可是獨一無二的。在缺乏校園設施的一年,書院將籌劃多種活動,包括創意工作坊、高桌講座、研討會和論壇、海外及本地的服務學習計劃,海外學術交流活動,藉此凝聚學生。他們的書院生活絕不會枯燥。

你期望伍宜孫書院的學生有甚麼特質?

我希望他們不但好學,還刻苦堅毅;有從實求知的科學態度,批判性思考;勇於創新,有熱誠,有前瞻的眼光;關心社會,秉持公義,扶持弱勢社群;熱心保護環境,對文化藝術有興趣和品味。

新書院成立對中大書院制有何影響?

首先是令中大書院的規模、形式和理念更多元化。舊書院校園面積大,人數起碼兩三千。新書院小型的只三百或六百人,中型如和聲跟我們是一千二、三百人,部分更新添了同宿共膳的生活模式。崇基本於基督博愛精神,新亞扎根儒家倫理,聯合強調務實風氣,逸夫心懷社會服務。新書院也各自精彩:善衡提出「家」的概念,和聲重視和諧關係,晨興突出國際化,敬文崇尚「求知利他」,我們是創新志業和社會責任。書院多元化豐富了學生的選擇,畢業生有不同的氣質,可在社會廣大範疇發揮影響。

新書院的成立無可避免會加強書院之間的競爭,但也將激發新意,甚或促成各種前所未有的協同效應,一同進步。

你出任公職無數,對當院長有甚麼影響?

四十多年來在醫療健康、社會福利、治安懲教和教育政策與發展四方面的社會服務,令我深覺社會問題之多和複雜,作為老師,實有需要好好教導學生多認識、多關心和多參與社會,也要拋掉陳套,靠創意和熱誠協助社會解決和處理種種問題。多項公職也給我認識社會各界人士的機會,邀請他們和學生分享其寶貴閱歷,最好不過。

若非要統領新書院,這些日子你該是怎樣過的?

退休之初,整個人輕鬆了,神采飛揚,穿起顏色鮮明的休閒服,步履輕盈,無拘無束。我本該趁健康還好,多跟老朋友旅行,多運動,開展閱讀小說、散文和歷史書籍的大計,完成幾篇已研究資料卻還沒時間寫的論文,還有一本社會學研究法的書,作為學術生涯的總結篇章。若崇基學院或社會學系有用得着之處,則隨時效命。現在,恐怕得待2016年退任後才可遂願了。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