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體驗已成為大學生履歷上不可或缺的項目,人人都希望能進入有名望的國際機構實習,唸會計的以「四大」為首選,唸金融的渴望到高盛、美林,唸藝術最好可到羅浮宮或佳士得。其實,有一個往往遭忽略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組織,那就是聯合國。過去兩年,十多位中大生非常幸運,得到了在聯合國機構實習的寶貴機會。
喜獲垂青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地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日高,特別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不時遭受風暴、地震、海嘯的侵襲。區內不少國家發展緩慢,缺乏資源及技術抵抗災害,常常蒙受巨大的人命及經濟損失。據聯合國統計,2013年區內受自然災害影響的人口達五千七百萬人,經濟損失更達一千二百八十億美元。
災情嚴峻,國際社會的支援變得刻不容緩。成立於1947年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委員會),是聯合國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分支機構,一直致力籌集各成員國、地區政府與民間資源,支援發展中國家,提高災害預警能力。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林琿教授說:「太空所自2001年開始成為亞太經社委員會屬下的衛星遙感、地理資訊系統(GIS)和衛星導航工作組在香港的非政府機構聯絡處,多年來參與大量聯合國防災活動,包括培訓各國人員掌握先進衛星遙感與GIS技術、協助建立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等,取得不少成果。經過多年觀察,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官員認為,中大學生具備地球系統科學與地球信息科學的專業知識,可協助委員會在泰國曼谷的總部建立數據庫和軟件設施,改善防災救災的效率。所以中大推薦研究生以供選拔。」
聯合國的實習計劃一般不會提供薪酬和補貼,幸而參與實習的學生均得到順龍仁澤基金會慷慨贊助交通費及生活費。林暉教授說緣於他在伍宜孫書院會議中認識了劉世鏞先生。「劉先生是順龍仁澤基金會委員,得悉這項有意義的實習計劃需要經費,便告知基金會主席蔡伯勵先生。後來蔡先生親臨太空所,並答應贊助,解決了計劃的經費問題。蔡先生已表示,如果今年仍派員實習,他會繼續支持。」
學有所用
2013年,太空所八位研究生分批完成第一期實習計劃。他們兩三人一組,負責建設減災及救災信息系統、整理及分析各地災害數據,以及協助組織國際會議等工作。2014年則有七位研究生完成實習。第一期學員林天鵬回憶:「我分配到的單位是信息通信技術與減災司,主要負責監察風暴和地震。」儘管那是亞太地區重要的防災機構,使用的技術還是相對落後,「單位內職員有不同學科背景,對GIS技術應用理解不深;而日常使用的軟件是辦公室常用的Excel、PowerPoint等,停留在電子表格與文本數據庫一類,沒有結合地理分析,對於防災工作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大研究虛擬地理環境的林天鵬於是協助安裝免費的GIS軟件,並利用現有工具優化,使單位內的資料和GIS結合起來,將數據化為影像,使工作人員更快及更具體掌握災害程度與範圍。
另一位同期實習學員,同樣研究虛擬地理環境的張帆,於碩士畢業後赴曼谷接手林天鵬的工作。他發現其他單位亦出現人手不足、技術欠缺等問題:「亞太經社委員會另一屬下單位統計司,希望將區內人口分布的資料應用到聯合國會議報告上,可是工作人員不熟習軟件應用,於是我和兩位同學幫忙完成;另外我亦協助交通司處理兩個不發達地區路網分布的分析,找出路網跟自然災害的關係。」中大學生實踐大學所學解決問題,常常得到單位內眾人的讚賞,亦加強聯合國對中大學生的信心。
廣闊前景
太空所研究生畢業後,大多到政府機構、私人公司工作,或者繼續深造;而參與是次實習計劃的學生了解聯合國的運作後,為將來的事業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林天鵬和張帆均認為,這次寶貴經歷除了檢驗學習成果,也學會怎樣和不同背景和年齡的人合作,將來可以考慮到國際組織一展所長,貢獻世界。
林琿教授表示,中大生在國際組織工作具有優勢。據他所知,聯合國曾到中國內地多所院校招聘實習生,還是覺得中大學生不僅具英語背景及國際視野,更容易適應聯合國工作;而且由於太空所能夠讓學生參與前沿研究,更增強中大生的專業實力。
2015年是太空所成立十周年,林教授跟我們分享太空所的培訓大計:「亞太經社委員會剛剛致函給沈校長,肯定實習學生的貢獻,並且希望中大能夠繼續派學生支持聯合國的防災工作。我們已經回覆聯合國—今年會籌辦第三期實習計劃。今年的參與人數應該會應聯合國的要求減少,以便在現有經費支持下延長實習時間;另外,聯合國亦向我們表示,我們經常派員到其他地方協助,現在也可考慮請其他國家的人員來中大受訓吧。現在各國明白到抵抗災害不應只爭取物質援助,而是培養本國掌握先進科技的人才,建立人才網絡。香港的地理位置、國際化程度,以及太空所的研究能力和學習環境,是建立聯合國國際培訓中心的理想地方。為此,太空所目前計劃向社會各界籌募更多資源,希望不久將來能夠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