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六物窺人

六物窺人——林志秀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回首英倫奮鬥史

脈枕是中醫的象徵,也代表我的專業

我家鄉在海南島一個農村,爸爸因為醫療失當很早過世,所以家裏一直希望能出個醫生。我自小學業成績不錯,但不足以考上廣東省最好的西醫大學,於是選了排名也靠前的廣州中醫學院。

1987年畢業,我當了三年臨床中醫醫生後,想去英國見見世面,就飄洋到倫敦,早上在語言學校學英語,下午至夜晚打工。由於學歷在英國不受認可,我只能給倫敦唐人街的餐館送貨。有天送雞蛋到一家湖南菜館,得知老闆腰腿痛,便表明自己是中醫師,幫他推拿針灸。碰巧餐廳廚房正在招人,老闆就僱用我,從洗碗做起,慢慢提升到切菜、配菜的崗位。

九十年代初,BBC在黃金時段播出一輯介紹中醫治療濕疹的紀錄片,頓時在英國掀起一股中醫熱,唐人街的中醫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以前聘用過我送貨的老闆也跟人合股開起了中醫診所,就請我去做推拿和針灸師,我才得以重返正業。

我二十六歲才開始正式學英文,這本英漢詞典每一頁都有我查閱的筆記

從小學到大學我都沒有受過正式的英文訓練,出國前哥哥把自己的英漢詞典送了給我。入境英國時還鬧笑話——排我前面的是一對到倫敦探望女兒的廣西老夫婦,不會英文,移民官喚我上前幫忙翻譯。我聽到移民官講「daughter」這個字,我感覺自己是學過的,但怎麼也想不起是甚麼意思,甚為尷尬。到了倫敦,我靠閱讀大量報紙學英文,一碰到不懂的就查字典,一直到2003年來中大之前,這本字典陪伴了我十幾年,破了就補,補了又破,可以說,它見證了我學習英語的艱苦歷程。

這份博士論文令我改寫命運,踏上學術路

在倫敦唐人街當中醫師期間,診所一位合夥人賞識我勤奮上進,問我日後有何打算,我表示渴望重回校園,但無人脈無門路,她便引薦我認識倫敦國王學院一位教授。在通過了三門預備科目的考試之後,我進入教授的研究團隊,開始攻讀博士,研究傳統草藥治療俗稱「白蝕」的白癜風,以現代科學手段提煉、篩選成分後,發現是當中的胡椒鹼起效用,能增加皮膚中色素細胞的繁殖。

從唐人街躍身國王道,我感覺置身夢境一樣,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全力以赴,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週末也不休息。論文的撰寫更是傾盡心血,一開始只懂以中文思維寫着蹩腳的中式英文,經過導師逐字逐句的悉心修改,我的學術寫作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最後博士論文還獲得了學系該年度的最佳博士論文獎。導師的無私付出與教誨令我沒齒難忘。

炒鍋是我2003年加入中大、入住崇基學院宿舍時買的

我博士畢業後,在英國中薩大學任教了四年,家母年近八十,我想離家近點,就應聘到澳門科技大學。不久獲得中大中醫學院其時院長車鎮濤教授招攬,我當然十分樂意加入這所赫赫有名的研究型綜合大學,既能運用我的教學經驗,又能繼續臨床診症,更重要的是有上佳的平台和資源供我從事研究、發表論文,十幾年來得以充分發揮各方面的潛能。

我自認廚藝不錯,是當年在倫敦的湖南餐館學來的——再便宜再低賤的食材,他們總有辦法化腐朽為神奇。這隻鍋我用了十幾年,裏面的塗層都被我炒沒了。我的拿手好菜有蒸魚、燜元蹄、薑蔥焗龍蝦、豉汁蒸鱔、燜排骨、烤雞、芋頭燜鴨……我獨力做一桌子菜是沒問題的。我對美食情有獨鍾,如果沒有走學術路,很可能現在是從事餐飲了。

每逢週末我都會帶着手杖和家人行山

工作時老是坐着,中醫來說,久坐傷肉,必須勞逸結合,有空多運動。現在是冬天,天晴又涼快,最適宜行山,我和家人會選難度指數低的行山徑,沿途享受香港的山水風光。最喜歡遊大埔滘,那裏即使夏天也很陰涼。還有獅子山、城門水塘、大潭水塘、布力徑,都是風景優美又易於行走。

寫毛筆字是我最大的愛好

習中醫經常與文字打交道,開處方的中醫師很多都練得一手好字。我自小喜歡寫字,中學練過硬筆字,近年跟崇基的書法班學寫毛筆字,覺得能讓人沉靜下來,有助修心養性。

和書法一樣,中醫中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將中國文化輸出國外的重要橋樑。用現代臨床科研方法評估、證實中醫中藥的有效性、安全性,必將更有利中國文化獲西方社會接納。這也是中大的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一直秉持的信念和努力的方向。

 

採訪/christinenip@cuhkcontents
攝影/Eric Sin

標籤
林志秀 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中醫學院 崇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