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徐袁教授一直致力嘗試解開這個疑團:為何中國某些針對高效能源生產和減少污染的政策會欠缺成效?
為此,徐教授提出了革新的概念:在中國,若要有效地減低二氧化硫排放,關鍵在於循序漸進,而不是花時間去尋找一個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因為這些所謂「理想」的方案,往往只適用於發展完善的國家。因此,徐教授提出「比較優勢戰略」的解決方針,指出任何足以令目前情況有所改善的措施,中國都應該採納,毋需等待尋得「最佳」方案才開始推動減排工作。
這意味着無論中央政府怎樣努力,亦無法事先具體計劃控制污染的途徑。但由於中國目前的污染情況充滿不明朗因素,反而不利於執行長期而確切的政策方案。
一般人或會認為,以中央政府強大的力量,總能推動一些改變,但徐教授卻對此看法有所保留。在2012年間,中央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支出僅佔政府總開支的2%;其餘的98%均來自地方政府。
對於中央所定的法律和政策,地方政府雖然表面順從,但其實際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他們行動與否,又往往取決於所得的回報與獎勵。徐教授相信,若缺乏中央實質的鼓勵措施,地方政府很難積極且有效地控制污染。
監管排污者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當法例要求業界使用二氧化硫洗滌器,地方政府只會在首星期檢查洗滌器是否運作正常,並在檢查表打上剔號。首輪檢查完畢後,你可以在Google Earth上看到洗滌器,但這些機器是否仍在運作,就不得而知。
徐教授的精闢見解,來自他多年來訪問逾百名業界、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人士的經驗。他選擇透過朋友─而非官方途徑,直接聯絡發電廠的負責人與工作人員,以避免受訪者在回答問題時有所顧慮。一些受訪者更會告訴他如何取巧、繞過某些法律規定,也有人向徐教授下逐客令,但他並不介意。
「這反而令我對調查結果更有信心─我情願被趕走,也不要得到虛假的答案。」徐教授會由不同的角度提問,作交叉檢查,亦會參考數據來查明事實。「我心算很快,能邊做訪問邊心算。」
徐教授又會親身到發電廠現場考察,有時甚至在發電廠「住」上一兩天,體驗廠內情況。他認為設定太長遠的目標、或為遙遠的未來制定嚴格的路線圖,成果總是強差人意;相反,追求漸進式的改變,比執行「最終完美方案」更為實際。
在他看來,追求完美不應阻礙事情的進展。如果發現下一階段的方案比目前的更好,即使方案並非完美,都應該採納,他認為:「只要是好的方案就夠了。」
徐教授採用的研究方法融合多個學科。他原籍新疆,於北京大學獲得大氣科學和經濟學學士,其後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公共政策博士學位。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時,在政治科學家導師的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
徐教授擁有不同學科的研究訓練,有助他全面且透徹地了解一個複雜的課題,而非只着重研究問題的其中一個範疇。他所提出的「比較優勢策略」,已於多份著名學術期刊,如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刊登。
比起遵循明確的路線圖,隨機應變也許不是最周詳的解決方法。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的種種不理想條件之下,這方法卻能最快收到正面的果效。此計劃提出的論點,極有可能成為中國能否有效地開發再生能源和推動減排工作的重要關鍵。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