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據本屆中學文憑試放榜後的「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改選結果統計顯示,以首三志願(Band A)計算,競爭最激烈的五個中大課程(見附表)中,位列第二的文化管理今年初次上榜。文化管理成為考生熱門志願,是否反映千禧一代對文化藝術的追求?到底文化管理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何以大受歡迎?
課程 |
申請人數 |
學額 |
競爭人數 |
559 |
20 |
27.95 |
|
546 |
23 |
23.74 |
|
235 |
10 |
23.50 |
|
456 |
24 |
19.00 |
|
325 |
20 |
16.25 |
*以Band A計算,2018年「聯招」改選後競爭最激烈的五個中大課程
文化為公
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主任張展鴻教授稱,文化管理牽涉不同知識層面,當中最重要莫過於「公共性」的概念:「人類社會由階級分明的皇權社會過渡至開放的公民社會,不論是財產、空間都朝公眾參與和管理的方向發展。循此脈絡理解,文化管理就是將藝術由小圈子推廣至更廣闊的公眾層面,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
中大的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於2012年設立,是一門跨學科課程,涵蓋商業、藝術、音樂、歷史和人類學等學科。張教授指:「同學會在商學院讀兩科管理和市場學入門課程,此外便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科目。課程共分三大方向: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管理、藝術史和藝術欣賞,以及藝術節目的管理和推動,全由專研該範圍的老師任教。」
緊扣社會
課程既為回應本港社會發展文化的需要而誕生,內容自是緊扣社會。文化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還寄存於社會,故同學需要走出課室,在社會觀摩實習。張教授說,課程會為同學提供實習機會,更會安排文化交流。過往,文化管理的同學便曾往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和光州等地交流,觀摩藝術家的培訓,參觀外國的表演場地和了解藝術和社區的有機結合。
文化中介人
文化管理三年級生湯詠斯中學唸文科,當年在中大開放日剛好看到文化管理的介紹。課程結合文化和管理的嶄新配搭,使她在中四時便決意報讀:「這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既有文科的成分,也有商科的元素,文商兼修,似乎比較『安全』。」
經過兩年學習,詠斯對文化管理有更深體悟。她形容,文化管理是將藝術家和觀眾連繫起來,幫助別人實現夢想的行業。文化管理人經常被稱作「橋樑」、「中介人」,居中介紹文化給不同的人。
與張教授一樣,詠斯指出文化管理要緊扣社會。她強調,文化管理的課程可以提供不同文化理論的知識,但重要的是到社會實地觀察、實踐和印證所學。「觀察不同機構的文化運作,是有趣的經驗,也可和本身知識扣緊。」在中大的兩年多,她積極參與和籌劃校內外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包括博群文化導賞計劃、「光‧影‧香港夜」和「HKwalls街頭藝術節」等。
「身經百戰」的她,提及一次在新藝潮博覽會帶領導賞的經驗,令她嘗到文化管理人會面對的挑戰。「那是一個藝術展,剛巧藝術家也在場。作為導賞員,我們要事先和他交流。然而藝術家卻堅持不想我們多解說,只希望觀眾自己感受。」在那次導賞,她需要平衡藝術家的要求和觀眾的期望,而這正是文化管理人擔當中介角色的挑戰和趣味所在。
藝術立身 其樂無窮
在香港從事文化工作,不少人覺得是為理想「犧牲」。詠斯坦言,家人曾建議她選擇其他普遍認為是更有「錢」途的學科;但她卻認為興趣是首要,只要是興趣所在,自然會甘之如飴。在中大,她從文化管理的學習和實習中得到無限滿足,足以證明她當年選擇正確:「在一次大館展覽的後期,我對一件展品的介紹已可長達五分鐘,觀眾對詳盡的講解無不瞠目結舌。但其實這是建基於和同事與藝術家的交流,以及觀眾的反應。這是一個人和藝術、人與人的互動過程,當中的溝通和交流已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Reported by Amy L., with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Christine H.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5期(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