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年輕人對新科技趨之若鶩,他們的世界似總離不開電子產品,惟年方二十的姚錫安卻另有所慕。少時遇上數位與中文大學有不解之緣的名師,啟蒙了他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興趣。去年9月,姚錫安入讀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學士課程,走進這個滿載歷史文化內涵的學系,據他說:興奮得「如魚得水」,就像「遊子歸家」。
錫安對彈奏古琴、鑑定書畫、欣賞墨寶情有獨鍾。踏足他家,映入眼簾的是牆上掛的書法。錫安喜孜孜如數家珍:「這是明末著名哲學家及科學家方以智的作品,他的墨寶全球只有十幅左右。」廳中另一邊則掛了一副楹聯「長樂」、「延年」,他續說:「這是饒宗頤教授的書法,很有書卷氣,作者胸襟廣闊,作品才可散發這韻味。」
父親是精神科醫生,母親是家庭主婦,小學時錫安學的是鋼琴、中音號和長號,原與中國文化沾不上半點關係。高小時,錫安開始學習書法,由當時於中大藝術系攻讀本科的書法家徐沛之博士指導,認識愈多便覺得愈有趣味,「我也說不出原因,好像是好自然的事﹗」從臨摹開始,他漸漸追尋書法背後的深遠意義,探索中國歷史、美學、古人的哲學與智慧。2005年,他獲得全港青少年書畫比賽書法中學組冠軍。近年,他又隨崇基畢業的國際著名書畫鑑定家黃君實先生深造。
在中學階段,錫安認識了當時年屆九秩的國學泰斗、中大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饒宗頤教授,雖然年紀懸殊,這位博古通今的漢學家對錫安厚愛有加,與他亦師亦友,不時傾囊相授,領他仰慕文人的深厚修養與開闊胸襟,驚歎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姿。饒教授精湛的書畫與古琴造詣,也讓錫安領會學術和藝術融會貫通的精妙境界。
有機會接觸中國最古老樂器之一的古琴,錫安深被其音色清澈,餘音邈遠,恬靜閒適而帶淡雅憂思吸引,並師隨其父之友、中大音樂系兼任導師謝俊仁醫生。「驟耳聽來,琴音稍悶,但其實變化多端,正正是這些微細的變化,令琴音可感動他人。」
錫安不甘於只學習古琴的彈奏技巧,還鑽研其歷史和發展,中學還未畢業,已在謝醫生及其他前輩的指導下,在古琴學術會議發表了兩篇論文,討論文人琴和藝人琴二分法的缺陷。他說兼顧學校功課外,又要找資料撰寫論文,確是困難重重,但這過程讓他更深入了解古琴文化,並知道寫論文是甚麼一回事。就憑深厚的古琴造詣和熱誠,使他入選2011年香港電台第四台「樂壇新秀」。十三位年輕得獎人藝術造詣各有千秋,惟錫安的淡靜從容,垂首撫琴時流露的怡然自得,彷彿在他身旁形成了一股獨特的文人氣場,格外予人深刻印象。
曲高和寡,確難找知音。對古琴及書法有認識及興趣的多是較年長一輩,錫安不諱言自己如杜甫般「結交皆老蒼」;但他也酷愛西方古典音樂,喜歡拉赫曼尼諾夫、馬勒,兼及流行音樂,所以亦有不少投契的同輩,結伴欣賞音樂會是主要活動之一。「自己也好交遊,相信在不同人身上也可學到不同的事物,即使漫無目的的『吹水』亂侃,也很開心。」
錫安高中時修讀文科,可惜學校沒有開辦他醉心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他矢志考入大學必要修讀這些科目,最後選了中大,一頭栽進語言和文化的浩瀚世界。已唸了一個學期,錫安稱這裏滿足了他的求知慾,讓他自由地在中國文化的天空翱翔。此外,學系有不少對中國文化興趣深厚的同學,也讓他多認識了志道同合的同輩。
雖然升讀大學只是短短的日子,錫安已初步計劃畢業後繼續進修,踏上杏壇,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和傳承後輩。
琴音情
古琴的琴譜,以文字紀錄左手和右手的指法(抹、挑、勾、劈等),已習琴六年的錫安說,古琴譜雖跟西方的五線譜相差很遠,但其實很簡單易讀。此外,琴譜沒有拍子符號,琴師可自由訂定旋律的速度和節奏,將自己的感受和思緒注入樂曲中。現時他跟老師習琴,已不再是技巧的學習,而多是將一首舊譜重新加入節奏(稱為打譜),彈奏後讓老師品評。
姚錫安的古琴演出可於港台網站重溫。
翰墨緣
逸夫書院校董會高級顧問林健忠博士非常欣賞錫安的書法,去年年初,林博士捐款逸夫書院,將該院第二學生宿舍(高座)命名為「逸仙樓」,特邀錫安為逸仙樓揮毫,該等字畫現置於逸仙樓大堂。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