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某天,我們到圖書館找一本據電腦資料顯示未有借出的書,可是遍尋不獲,不知道誰放錯了。這時圖書館管理員只需利用一部感應器,甚至我們可以使用下載了有關程式的手機,很快便可追蹤到匿藏在圖書館某書架上的那本書。這是「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的其中一項應用可能。
據中大利豐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研究所所長張惠民教授解釋,無線射頻辨識技術顧名思義,是利用無線射頻辨識和獲取數據的技術,其實算不上是新鮮事物,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在軍事上用來辨識敵我,直至七十年代才開始發展作民用,而近年隨着資訊科技發達,這項技術已趨成熟,應用亦日漸廣泛。
RFID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感應器發射無線電波,觸動感應器所及範圍內RFID標籤的晶片運作,發出電磁波回應感應器。RFID技術的應用層面十分廣泛,對改進工農業生產、物流運輸、工商企業,以至各類公私機構的服務均影響很大。現時香港平均每人擁有三張的八達通,還有香港各汽車隧道的自動收費系統,使用的就是RFID技術。
「RFID標籤和現在仍通行的條碼在技術上有很大的分別,」張教授說。「條碼必須使用閱讀器直接以光源照射,距離不能太遠,但RFID則只需標籤在感應器可及範圍內即可,所以通訊距離遠得多,現時一般可達一百米。RFID的速度也較快,條碼閱讀器每次只可以掃瞄一個條碼,RFID卻可以同時處理過百個標籤。RFID標籤內的數據一般都可以增刪,但條碼做不到,而且標籤識辨的是每件商品的數據,條碼只能分辨每類或者每批次商品的資料。現時發展RFID最大的障礙是開發費用昂貴,並非一般產品或服務供應者負擔得來。不過將來技術普及,成本相應降低,這個問題應該可以解決。」
利豐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研究所,於2006年在利豐集團贊助下成立,由工商管理學院和工程學院的專家組成。研究所前年獲利豐集團和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開展一項RFID技術應用於成衣業供應鏈服務的研究。張教授解釋說,現時美國零售業已普遍使用RFID技術來盤查商品,但對商品的生產過程卻無從控制。「我們的研究是希望能夠從商品的原材料開始,已加上RFID的標籤,一直到整件商品推出市場售賣,每個過程都有自己的標籤。每件商品從材料供應、生產配備、批發零售,整個供應鏈過程的數據一清二楚;可以說是為每一件商品撰寫一份『履歷』,」張教授說。「除了有助追蹤及盤查商品外,這份『履歷』的最大意義在於可作為整個供應鏈服務的評估標準,只要『翻查履歷』,便可以準確知道在甚麼環節出了甚麼問題,或者需要注意些甚麼細節,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效率,以至減少耗損。」
這項研究成果於去年為研究所贏得香港貨品編碼協會的兩個RFID獎項,其中一個是「最具創意EPC/RFID應用大獎」金獎。研究成果也引起美國零售商的關注,去年在美國零售業大會上作簡介後,各界紛紛查詢何時可以把技術作實際應用。「技術上我們是完全掌握得到,但在推出作實際應用前,還有些關鍵地方需要完善,」張教授說。「現時我們只集中研究RFID技術在成衣業內的整體供應鏈服務,但最終目的是把研究成果推廣至其他產業。RFID技術的應用,愈早完善得更好、更普及,而成本能更低,大家便樂意採用,社會的得益也愈大。」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