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老師授課,講者演說,為了方便學生或遷就聽者,誰沒有製備一套PowerPoint?但中大的周保松可能是個例外,因為這不是他理想中講學授業、啟勵思維的方式。
1995年畢業於新亞書院的周保松,2002年回中大教授政治哲學,此後一直身體力行,承傳着中大代代堅持究典窮經的人文傳統。在追念老師沈宣仁的一篇文中,他這樣寫道:「……在我的讀書和教學經驗中,也慢慢體會到,最好的人文教育,是由老師帶着一群學生,以認真虔誠的態度,精研人類文明各種經典。」(頁91)他的讀書會「犁典沙龍」就是這樣在家裏辦下來的。
銘鑄周保松心上的新亞學規:「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令他矢志終生尋求學問,但堅持學問必須需是走進生命的,這本書也因而得名。
本書文章歸為四輯。頭三輯都與中文大學有關。〈學生〉所輯多為周保松以書信形式,與畢業同學談學問論人生的文章;〈老師〉悼陳特、念沈宣仁、記高錕;〈大學〉寫中大人的氣象,寫新亞精神。第四輯〈回憶〉,有細訴童年往事、移民辛酸,也有回味徜徉倫敦二手書店之樂的。
周保松在〈自序〉結尾,對初生女兒有如許祝願:「女兒啊,願你慢慢長大,熱愛生活熱愛智慧熱愛人間美好事物,並和爸爸媽媽及其他人一起,努力令世界變好。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頁6)
初為人父,目睹世情紛亂,現實脫離理想,但周保松仍在小女兒的臉上見到人間美善的可能。同樣祈願呱呱墜地的女兒能在濁世中穩妥成長的,還有愛爾蘭詩人葉慈:
I have walked and prayed for this young child an hour
And heard the sea-wind scream upon the tower,
…
May she become a flourishing hidden tree
That all her thoughts may like the linnet be,
…
O may she live like some green laurel
Rooted in one dear perpetual place.
(‘A Prayer for My Daughter’)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