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2014年3月

廁所革命

在香港,一個符合可持續衛生條件的廁所,不外乎指每次沖厠平均用水少於八公升;但對全球二十五億人口而言,一個這樣的廁所,可説是生死攸關的。

公共衛生與健康

在公共衛生欠佳的國家,人類排泄物一般儲放於單薄的公共廁所和簡陋的污水處理系統,甚至就在戶外。農夫或會收集人類排泄物,未加處理便將之運到農田作肥料使用。此舉導致人類、昆蟲和動物直接與排泄物接觸,構成廣泛傳播的衛生問題。

根據聯合國估計,每年有多達一百五十萬名兒童,因食物和水被排泄物污染而死亡,其中大部分個案均可藉改善廁所和污水處理系統來避免。然而對全球二十五億人口來說,環境衛生處理不當,包括高風險的排泄物儲放和處理方法等,均爲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就分別有五千萬及六億三千八百萬人於戶外排便。

新世代廁所

微軟創辦人蓋茨旗下的「蓋茨‧梅林達基金」,於2011年發起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計劃──「廁所改造挑戰賽」,鼓勵美國及世界各地的大學,設計一款毋需連接自來水、下水道或電力的廁所來處理排泄物,並以相宜的成本,將排泄物轉化成有用資源。

於挑戰賽首輪勝出的設計,包括能生產氫氣和電力的太陽能廁所、可製造生物碳、礦物質和清水的廁所,還有可徹底消毒糞便和尿液,並能從中回收資源和清水的廁所。

中國某些農村地區的衛生問題依然嚴峻。陳思祥攝
在印度邊遠地區,很多人仍然没有合格的廁所

廁所改造擴展四海

基金會去年將挑戰伸展到其他國家,首先在中國投資了五百萬美元,支持當地研發生產改良的廁所。隨後,基金會與印度政府分別投資一百萬美元,支持當地由個人和組織發起的公共衛生研發計劃,以擴展相宜衛生服務至貧窮社區爲目標。這些資助至今已促成多款「無水廁所」生産,當中一款是用太陽能的,另一款則能將人類排泄物轉化為高度吸水生物碳。

香港的沖厠水

食水短缺,促使香港政府於五十年代後期引入海水沖廁系統。系統起初並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興建另一管道設備,才能配合系統運作。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當局透過徵收食水費收回系統成本。至1991年,全港約有六成半住戶使用海水沖廁;時至今日,數字已上升至接近八成。廣泛依賴海水沖廁系統,有助減低對淡水的需求。去年,每日平均有762,560立方米海水供應作沖廁用途,節省了同等數量的可飲用水。

雖然處理海水和飲用水的標準不盡相同,但海水亦非直接從大海供應。我們見到在馬桶旋動的水,其實已經過過濾,去除較大的粒子,並已用氯氣和次氯酸鹽消毒。因此使用雙鈕式抽水馬桶,節水之餘還可節省處理沖廁水所需的能源和化學品。

「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

為鼓勵公衆善用水資源及響應聯合國世界水日,水務署舉辦了「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邀請市民參加。作爲此運動支持機構之一,中文大學鼓勵所有學生、職員及校友前往「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網頁參考各種有用的節水貼士,齊齊節約用水。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