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44
劉遵義校長履新 帶領中大國際化 劉 遵義教授於七月一日履 新,出任中大第六任校 長。劉校長重視溝通,上任後 即與大學校董、書院校董、教 職員、學生和校友,以及本地 傳媒茶聚,就各方關心的問題 交換意見。劉校長表示將會致 力加強中大在教學、研究和公 共服務三方面的國際化。 為了促進大學的國際化, 劉校長希望在短期內把百分之 四的非本地生學額增加最少一 倍,使學生的文化背景更為多 元化。他提倡「求學自由行」, 以吸引高素質的內地及海外學 生到中大就讀,期望將非本地生人數提升至整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而這不會影響本地生 的學額;他又計劃為中大生提供更多海外交流的機會,目標是讓三成本科生到外地唸書或實習最少一 個學期,以擴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競爭力。長遠來說,更希望每一位學生——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都可以到外地讀書或實習。 劉校長指出,中大有雄厚的教研基礎,也有足夠的潛力衝出香港,邁向全國以至全世界。惟中大要 達到全面國際化,必須恢復大學四年制,和堅持雙語教學的傳統。中大在書院制的優勢下,將提供更完 善的全人教育,而學生須學好兩文三語及繼續關心社會。 現在中大約有一千五百名非本地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及交換生。另外,中大已和一百三十多間 大學建立交換生計劃,例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哥本哈根商學院 等。中大每位教授都是從全球招聘,而現時百分之九十四的老師,有一個或多個學位或資格是在外地獲 取的。在二零零二至二零零三年度,中大的教授在國際學術期刊出版的論文更超過四千篇。 劉校長表示,中文大學可藉著推動國際化,招攬世界各地人才,而這些人才將會成為香港最寶貴的 資產。他並強調,中大要汲納的對象並非單是內地學生,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除了學生之外,七萬多名校友亦是中大的寶貴資產。劉校長出席傳播界校友的宴會時’除感謝校友 多年來對中大發展的支持,並重申實踐「求學自由行」的決心。在座校友大力支持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更 即席捐設獎學金,資助中大生到海外交流。 劉遵義校長(前排左三)與傳播界校友聚會 《電子快訊》摘要 第1.1期 斥資五千萬成立微創治療技術培訓中心 中大醫學院將斥資五千萬元成立亞太區首個跨學科的微創外科手術培 訓中心,該中心逾半費用獲香港賽馬會資助,具有最先進的技術和設施, 有助革新外科培訓,提升手術安全,並推動國際間的外科技術交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朱棣文公開講座反應熱烈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朱棣文教授六月三十日訪問 中文大學,主持公開講座「從物理看生命」,吸引千多名 師生聽講,盛況空前。朱教授並與中大學生對話,風趣 幽默,充分表現其平易近人的學者魅力。 第1.2期 中大獲政府巨額資助發展數碼娛樂技術 政府的創新科技署最近撥出八百萬港元,資助中大工程學院研究隊伍, 發展可應用於數碼娛樂的高新科技,以促進香港數碼娛樂事業的發展。 第1.3期 各地優秀學生匯聚中大,共組多元文化校園 香港中文大學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學年透過 聯招、非聯招和優先錄取計劃,錄取約三千名優 秀本科新生,包括一百八十名香港尖子和二百四 十名非本地生,其中有廣東省高考英語狀元、北 京大學的準新生,以及香港會考十優狀元。他們都嚮往中大的優越教研 環境而選擇入讀中大。三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生亦已經抵港,開 展他們在中大校園的學習生活。 中大獲教資會等額補助金二億二千八百萬元 中大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等額補助金計劃下,獲得二億二千八 百萬元的等額資助,促使很多重要發展項目得以順利開展。 中大生奪微軟軟件設計比賽港區冠 軍,再於全球總決賽締佳績 繼贏得「微軟第二屆潛能創意盃」香 港區冠軍後,三位中大工程學院學生於 微軟全球軟件設計比賽中做出佳績,晉 身最後十二強。 請上網( http ://www.cuhk.edu.hk/enews/ )查閱詳細報導。 大學成員獲殊榮 •統計學講座教授李錫欽獲選為美國統計協會二零零四年度院士。該會讚揚李教 授在結構方程模型及隱變量模型之創新理論、方法及應用,以及促進兩岸學者交 流和推動香港統計學發展有卓越貢獻。 •會計學院學生葉堃瀚獲本年度香港區容永 道會計學優異獎,可獲總值十二萬元獎 金,用以支付其餘下的大學課程費用;他 完成第二年課程後,更可獲資助前往羅兵 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倫敦或紐約辦事處實 習,或在該事務所香港辦事處實習並赴海 外著名金融機構考察十天。 遴選委員會從全港 二十九名會計課程優異 生中選出葉堃瀚,因他 對會計行業的熱誠及渴 望到海外培訓,令遴選委員留下深刻印象。 •藝術系博士生許曉東女士(右)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福特基金 會獎學金,於今秋前往美國參觀博物館,並研究有關中國琥 珀的藏品。 頒獎禮於六月七日在羅兵咸永道行政會 議中心舉行,由容永道先生(右)親自頒 獎予葉堃瀚(左)。 人工輔助生育新突破 醫學院人工輔助生育組宣布,首名由冷藏卵子及精子融解後受 精,並培養至囊胚胎的嬰兒,於二零零四年四月廿九日在威 爾斯親王醫院順利誕生,是首宗經此人工輔助生育技術成功出生的 醫案。 嬰兒的母親輸卵管閉塞,於去年三月第一次接受體外受精療 程,共抽取了二十三粒卵子,但其夫未能提供精子,故須把卵子冷 藏。三個月後,其夫成功提供精子樣本,樣本隨即冷藏。十四粒冷 藏的卵子經融解後,十粒仍生存。中心利用卵槳 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將其夫的精子注射入卵 子內,其中八粒成功受精,並於第三天發展成較 初期的胚胎。當中兩粒繼續發展成為囊胚胎 (圖),隨即植入母體並成功受孕。於懷孕第三十 五週,嬰兒經剖腹產術順利誕生,生長正常。 雖然冷藏胚胎的科技並不十分困難,但冷藏人類卵子的技術卻 極之困難。過去十五年,世界各地關於這類冷藏卵子最後成功誕下 嬰兒的報導,少於七十宗。儘管臨床成效十分之低,但香港這名經 由冷藏卵子科技而誕生的健康嬰兒,已確認了進行卵子冷藏過程之 可行性及安全性。 1 第二四四期 二零零四年九月四 日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