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61

2 461 • 19.8.2015 特寫 Feature 耕耘四分一世紀:中大微創手術眾口稱譽 A Quarter Century of Trailblazing : CUHK’s applaud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提 起微創手術,相信不少人都略知一二,但 原來在四分之一世紀前的香港,大家對 微創手術還是非常陌生,直至中大醫學院前院 長 鍾尚志 教授於1990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引 進此項新外科技術,施行了首宗微創腹腔鏡膽 囊切除手術,才開闢了香港微創手術之路。 此後,醫學院不斷提升微創手術技術水平,改 良器材,推廣應用,又於2005年成立中文大學 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為本地及海外 外科醫生提供手術訓練及實習平台。時至今日, 微創手術已廣泛應用於腹腔、胸腔、頭與頸、腦 及血管系統。 微創?無創? 怎樣才可稱為微創手術?中文大學賽馬會微創 醫療技術培訓中心 趙偉仁 教授說:「微創手術沒 有客觀的定義,但有其一貫的宗旨,就是施行手 術時,盡量縮小傷口,讓病人加速復元,減少術 後痛楚,降低感染風險,亦減低療養費用。 「現在,微創手術發展至另一階段,那就是無創 手術,即利用人體天然孔道如食道、鼻孔、肛門 等,進入體內完成手術,避免造成傷口。」 趙教授以其於2004年率先引入香港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 術(ESD)為例,「過往,即使是早期大腸癌,以傳統手術 治療也要切除整個器官。ESD是經過食道在內視鏡的操作 下,把黏膜層的腫瘤和周遭受感染的組織切除,既保留病 人的器官,亦沒有吻合口,病人在手術後一天已經可以進 食。」 不過,趙教授強調,無創手術只是沒有傷口,不是沒有創傷; 而不管是微創、無創或傳統手術,病人其實都是經歷了同一 手術,只是手術方法不同。 微創手術好處多,效果好,難怪只是短短二十多年,已大行 其道。然而,它也有一定的限制。趙教授解釋:「雖然幾乎所 有種類的手術都可應用微創完成,但大前提還是視乎病情, 如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腺或其他部位,單憑內視鏡未能準 確判斷要切除的範圍,必須沿用傳統手術。」 培訓掌握新技術的醫生 微創手術的出現固是突破,也為外科醫生帶來挑戰。趙教 授指出,傳統外科手術採師徒制,「看一次,做一次,教一 次。」由老師教授,直接觸摸器官,即是有「手感」。由於開 了創口,醫生的手直接伸進病人體內,遇上突發狀況,憑靈 活的雙手較易於掌控,如以手輕壓出血部位來止血。微創手 術則是通過二維屏幕,操作儀器來進行三維手術。趙教授 說:「感覺有點像雙手被綁住下執刀,但有一優勝之處,就是 通過內視鏡,可近距離看到患處。」有感微創手術所需技巧 和訓練與傳統手術截然不同,大學成立了賽馬會微創醫療技 術培訓中心,以應付在職和未來的外科醫生對培訓的殷切 需求。 趙教授表示,微創手術講求精準,不能有絲毫差錯,手術過 程萬一引致出血,止血程序會較傳統手術困難,故此,事前培 訓相當重要。「外科醫生一方面要上課,直接觀看手術進行 情形,並以電腦模擬學習。另須先在動物模型上學習微創手 術,待完全熟悉手術步驟及掌握相當技巧後,才可在主刀醫 生指示下參與手術,完成部分簡單的步驟,再按部就班,最 後在師傅的監督下完成整個手術,無論教與學都需要額外的 時間。」 成就斐然 自完成首宗微創手術,二十五年來,外科學系在研究、應用、 推廣及培訓人才,立下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以微創手術切 除膽石、大腸癌、胃癌、食道癌及腎上腺,甚至用於肝臟切 除、肺切除和腎臟切除,2005年率先引入達芬奇機械人手術 系統,2008年再引入第二代,令外科醫生能在清晰的三維 高解像手術控制台進行微創手術。從2004年引入無創手術 後,2010年率先在港完成首例無創內鏡隧道手術,去年又完 成亞洲首宗以腹腔鏡為胃癱病人植入胃起搏器手術。 趙教授說:「中心成立十周年,已為逾一萬五千人提供各類 型培訓,約七成為本地醫護人員,其餘三成分別來自內地、 韓國、日本、台灣、新加坡及澳洲等。其中最標誌性的培訓 項目,是機械臂手術,亞洲只有香港、韓國及日本設培訓中 心,至今有逾九百五十名醫生及四百五十名護士接受相關 培訓,並於2008年成為亞洲首個獲認證的機械人手術培訓 中心。」 繼往開來 趙教授說:「我們不是工程師,不知工程界有否合適新技術 可以應用於醫療上。正因如此,大學今年初成立周毓浩創 新醫學技術中心,我兼任主任,目的就是結合工程和醫學研 究,希望讓病人受惠。中心以醫療機械人醫學、醫學成像及 生物醫學傳感三大生物醫學工程範疇為研究重點,如納米 機器人技術、創新神經影像學及無創醫學監測等,最終可為 臨床應用,造福病人。」 W hil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 has become commonplace today, it was rarely heard of 25 years ago in Hong Kong. In 1990, Prof. Chung Sheung-chee Sydney , former Dean of Medicine at CUHK, introduced the then novel surgical technology to the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and performed the first laparoscopic gallbladder removal surgery. It has since blazed the trail for MIS in the territory.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has since kept improving MIS, upgrading facilities, and giving it a wider application. In 2005, the CUHK Jockey Club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Skills Centre (MISSC) was established as a platform to provide training and practising opportunities to surgeons in and outside Hong Kong. Today, MI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operations on the abdomen, chest, head and neck, brain and vascular system. Little or None? What i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rof. Philip Chiu , director of MISSC, said, ‘There is no objective definition of MIS, but its primary aim is to minimize the size of incisions, to reduce trauma and pain suffered by patients, to enable faster recovery, and to lower the cost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aftercare. ‘MIS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non-invasive surgery, which is performed through the body’s orifices such as the mouth, nose or anus.’ Professor Chiu took th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he introduced to Hong Kong in 2004 as an example.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