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闋新詩,一塊黑板,兩三枝粉筆,幾位有心人,藉着抄詩妝點校園,點燃中大人的文學熱情,並帶來2012至13年一連串富有詩意的藝文活動。「『書寫力量』的誕生是一個偶然,是幾位老師聊天時談出來的。」幕後的策劃者之一、自學中心高級講師陳燕遐博士說。她有感於中大作家輩出,然而,縱觀今日校園閱讀不成氣候,認真寫作的風氣也不顯見,所以舉辦文學活動推動校園閱讀與寫作風氣,靠的是最原始的方式—在黑板抄詩。
用筆鑿石子
為甚麼是詩?陳博士不諱言此是兵行險着︰「人人都覺得詩小眾,沒有實用價值。可是,它是最精煉、最優美的文字,是感情最純粹、最昇華的部分。假如希望透過文字進入人文世界,最好的方法也許是透過詩歌。你不一定要讀得懂才能受詩感動。我甚至覺得,我們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一位詩人,有適當的環境和土壤,他就會冒出頭來。」
黑板詩去年9月首先出現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和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大家從未在校園見過這東西,所以當初都好疑惑。現在,除了黑板,白板和玻璃幕牆也是抄詩的好地點,自學中心、大學圖書館進學園、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建築學圖書館、伍何曼原樓學習共享空間、聯合書院飯堂和邵逸夫堂等,都劃定抄詩專區。
活動另一策劃人、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善標教授則形容抄詩像鑿石子︰「我們好像在開闢一條新路,這個過程很重要。我們發覺玻璃詩的影響力很大,獲得不少同事和同學的注意和肯定,為以後的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留住這一日
時至5月,正是考試季節,不過,「書寫力量」臉書專頁依舊熱鬧,「中大的一日」徵文活動3月底接受投稿以來,每日都有新篇上載。李歐梵教授的〈一個老教授的日記︰2013年3月21日〉錄得八萬八千人閱覽,位列榜首。第二位是孟斌的〈萬卷詩書閱中大〉,以中大鄰居身分抒發對中大的感情,讀者近一萬二千人。此外,楊暘(社會科學院一年級)的〈一日〉、新聞及傳播學院學生為大學基層職工所寫的日記,瀏覽人數以千計,甚受歡迎。
樊教授憶述,1983年9月他剛入讀中大,在百萬大道一個攤位看見《中大的一日》文集,便買下了。「啊!原來有這麼一本書,可以讓我知道學校裏其他人正在做甚麼。」時隔三十年,他回想起來仍喜形於色。繼承前人舉辦「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徵文,他的理由只有一個︰「『中大的一日』就如釀酒,今天的尋常瑣事,經過十年、二十年,不覺就變得醇厚醉人,但如果今天不記下來,將來就不可能有此佳釀。」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徵文活動在5月2日推出變奏篇,想以哪一日為題材都可以,投稿次數不限,截稿日期是6月30日。樊教授說文稿有機會結集出版︰「關於3月21日有超過八十篇,其他日子的篇數有雙位數。隨着考試結束,希望變奏篇的來稿會多些。」
文學為本位
「每一個字是一塊磚石,我們鋪砌,銘刻,投擲。」「書寫力量」的簡介這樣描述。樊教授釋義說︰「如果銘刻是記下自己的心事,鋪砌則是為大家修築一條交流的路徑,但有時也需要抗衡─投擲。『書寫力量』一方面站在文學的位置,去追求美感,但另一方面,這些美感要跟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些聯繫。我覺得,文學本位是不可以放棄的,一旦放棄了便會變成其他活動,然而,站在文學本位不代表漠視周邊的事情。」
「書寫力量」年內舉辦了一連串詩歌分享會、工作坊和公開講座,其中以董啟章的講座反應最熱烈,來了一百多人。「總之喜歡便來,我們以前不知道非文科出身的中大人原來那麼熱愛文學藝術,這是很大的發現。」他說。
凝聚與創造
陳博士說最大的力量是來自學生,學生義工很主動,會自發組織抄詩和宣傳,早陣子在邵逸夫堂對面巴士站,出現幾次快閃朗誦音樂表演,便是由學生主導,以支持「不完全抒情」朗誦音樂會,路經的學生反應熱烈。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她說︰「許多工作都很瑣碎,有些則很耗時間和精力。可近百學生非常投入,而且都是義務參與,加上各書院和同事的幫助,真的很感動。」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有個 Everyday Poems for City Sidewalk 計劃,每年向市民徵詩,然後在行人道上刻上入選作品。那時候我就想,百萬大道上可以有詩嗎?現在我腦海裏甚至出現這樣的畫面:圖書館的小角落,快餐車旁邊,巴士站遮雨蓬下,只要按個鈕,拿起耳筒,就可以聽到詩人唸詩。」她這樣憧憬。誰說不呢?一年前,誰會想到,玻璃上可以有詩?
「書寫力量」獲教學發展補助金資助,2013至14年將續有新猷,於9月新學年再饗知音。
你喜歡黑板詩和玻璃詩嗎?你和它初遇的感覺如何?匆忙的步伐有慢下來嗎?有被它觸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