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流動通訊器材供應充足,網絡發達,很難想像要是當中缺一,日常生活會變成怎樣。儘管全球漸趨一體,今天的地球村原來仍有很多地方是未接通互聯網的。據估計,全球有三分之二人仍未能上線。就以印度為例,能上網人口只有一成半,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七成半。
無怪乎許多互聯網服務巨頭致力擴展服務覆蓋範圍。谷歌打算從高空的汽球發放WiFi訊號至偏遠地區,面書則計劃利用無人機和衞星,為傳統流動網絡設施無法達至的地方提供上網服務。面書的行政總裁及創辦人之一朱克伯格就表示:「我們的使命是聯繫全球的每一個人。」
給聯繫起來不單是人,各種器材也把人與其周遭環境愈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以圖方便或閒適。家中的空調系統偵測你離家不遠時會自動開動,再也不是空想之事。又或許,你的聰明傘接收到天文台的下雨預告即會變色,提示你得攜傘出門。在美國,胃酸能啟動注入藥丸內的微型晶片,發出訊號至醫生的電腦,以監測病人的服藥情形。
按資訊界的術語,這叫「物聯網」。傑里米‧里夫金說:「人、機器、天然資源……消費習慣……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將經由感應器及軟件連接至物聯網平台,大數據會每分每秒實時地傳送到商業、家居、交通工具的每一個結點上。」
流動和穿戴式的通訊裝置正改變現代生活模式,甚至現代校園。試想想,教師以全球定位系統掌握學生位置,管理課堂如何方便,上課點名也變得多餘了。教師如上帝般無所不知──誰在上課,誰生病了,誰在宿舍或還是附近的咖啡座。如果有偵測眼球或腦波的設備,教師甚至會知道課堂內學生的專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