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健康」?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單指不受疾病困擾,而是包括體格、精神和社交各方面的健全狀態。當中精神健康涵蓋情感表達、生活調適及發掘潛能。在關注長者健康時,我們通常都側重於身體上的問題,較少關注精神層面。統計顯示全球每5位60歲以上成年人就有一位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常見為抑鬱、焦慮及認知障礙症,而且比率隨年齡而增長,大部分問題都沒有得到適切的診斷及協助,結果有四分一的長者因自殘導致死亡。除此之外,精神健康問題亦增加長者罹患疾病之風險,例如高血壓或心臟病,及不利於各慢性疾病管理而引發併發症。
由以上可見,長者的精神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本港長者自殺情況一直都比其他年齡層高,平均每日有一宗發生,情況堪憂。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本港獨居或只與伴侶同住的長者於過去10年大幅增長了六成至45萬名,佔長者總人數三分一。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與鄰舍輔導會早前針對此組別進行一項健康調查,結果發現17%受訪者有抑鬱症風險,而他們比其他受訪者更多有不定時進餐、飲食不均、運動量較低等不良生活習慣及營養不良的情況。是次調查為單次性,未能肯定各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但這些數據再次突顯了關注長者精神健康及其對整體健康影響的迫切性。
風險因素
長者常要面對影響精神健康的挑戰, 包括:
《論語.為政》中提到,「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其實當中早已經透露了長者要保持心境開朗的玄機。這段時期普遍被稱為「第三人生」,重點同樣是提醒長者在走過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後,該趁機享清福,並完成內心深處積存的願望。以下是一些促進長者精神健康的原則:
1.尊重長者的自主
即使因生理、家庭崗位或疾病的改變而影響了長者的獨立能力,這些卻並不代表他們不可再為自己的生活作主。我們應積極聆聽和了解長者的個人看法及意見,讓他們明白自己亦備受重視,及讓他們繼續參與生活中的各項大小事務,體現自我價值。我們有時聽說,即使長者仍有能力,有些家人或院舍的職員仍不許他們做任何事,以為這樣才可表達自己對長者的關心及愛護,結果長者只好整天坐着看電視,加劇他們的無力感,亦加速衰老過程。另一邊廂,美國有一位90歲女士確診患有癌症後毅然拒絕手術及化療,她的兒子尊重她這個決定,並在接着的一年時間陪伴她穿州過省長征了一萬三千英里,幸得她的媳婦在臉書(Driving Miss Norma專頁)分享了這些日子中他們的遊歷,他們滿載笑容的照片,啟發很多人明白到軀體上的退化或疾病並不會剝奪長者享受自主及快樂的權利。
2.保持身心健康
長者既要學習接受身體機能帶來的生理變化,亦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勤加鍛煉身體,延緩衰老。多項研究都已證實不同類別的運動,只要持之以恒,對健康都有多重益處。其中的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s),例如太極、瑜伽,雖然較為溫和,但配合呼吸及靜觀練習,亦可有效改善長者的體力、平衡力及柔軟度, 甚至認知能力,並且有助舒解心中鬱悶及焦慮的情緒。
勇於嘗試
3.重新發掘喜好
長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把注意力寄託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例如攝影、園藝和烹飪等,好好發展自己的潛能。長者亦可多參加社區舉辦的各項活動等,認識一些新朋友新事物,擴闊眼界及社交圈子,讓生活更充實。台灣有一套紀錄片《不老騎士》,記載了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長者如何完成騎電單車環島遊的夢。本港亦有由長者組成的樂團,當中有一些團員甚至是前半生都從沒有接觸過樂器,但是他們仍然勇於嘗試。這些長者的堅毅及對生命的熱忱都沒有因歲月的考驗而減退。近年來,本港的多個社福機構亦都大力推動長者義工服務的發展,讓長者可透過參與各類活動,如探訪或電話慰問,運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及智慧回饋社會,積極體現互助精神。
4.及早尋求協助
長者如未能應付生活、經濟或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壓力時,應及早向社區服務尋求協助。另外,假如親友發現長者出現性情改變或情緒容易變得不穩,或者長者感到自己的記性常有偏差,都應及早尋找專業意見。因為這些情況都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的警號。本地有些機構除了有評估服務,亦提供診斷後的支援服務,當中的訓練可讓患者較易適應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及讓家屬更具體掌握有關照顧技巧及社區資源,為日後生活安排作好準備。
總結而言,精神健康是個人整全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者因為身體機能日漸退化及身份角色轉變所帶來對生理或生活之影響尤其值得關注。文中提議幾項可促進長者精神健康的原則,都蘊含着親屬的支持、陪伴和社區綜合服務配套對長者精神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