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夠好」這句話是與父母進行輔導經常聽到的。不論他們的孩子是否有長期病患、自閉症譜系或行為問題等,父母時時感覺他們也許沒有做出正確的治療選擇,內疚感會常常纏繞着他們。他們只注意到自己認為失敗的部分,想找很多支持「我不夠好」的證據及事實。往往很難與父母理性地辯論這些思考上的謬誤。不難發現,父母不知不覺間給予這些負面想法一些力量。我們常常會聽別人提倡保持正面思維,但撫心自問,愈抗拒所謂負面想法,是否真的可以停下來不想呢?
近期筆者們接觸了由美國內華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海斯提出的接納與承諾治療法(ACT),發覺ACT針對負面想法的部分有它獨特的見解。ACT認為,負面想法之所以會讓人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把這些想法,例如「我不夠好」糾結在一起,僵化在自我論述和自我觀中,讓思想過分地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當父母與「我不夠好」的想法合為一體時,接着會用盡一切的方法給予孩子最好的,但結果與預期有落差時,「我不夠好」這種內疚的感覺又再次被強化了。ACT不是改變負面想法,也不是讓負面想法消失,而是透過各種正念、隱喻及體驗練習改變自己和負面想法的關係。舉例,如果嘗試將「我不夠好」這個想法之前加一句「我注意到我自己正在有一個關於我不夠好的想法」,雖然這句說話很冗長累贅,但是否覺得那些文字的負面力量削減了一些?
對於ACT來說,想法就是一串文字、影像,內容是真是假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覺察這個想法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採取有效行動嗎?如果不能,與其抗拒或逃避,何不坦然如實地去面對和經歷?
選擇願意與負面想法共存,才有更廣闊的視野向內心最深處的價值觀邁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