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verage

  • 學者開發網上平台 提供逾13萬門課程

    Media: Sing Tao Daily
    網上教學大行其道,今屆中文大學博文教學獎得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金國慶,近年領導開發全港首個網上教學平台,合計逾十三萬門課程供公眾瀏覽。他認為網上教學是大勢所趨,新冠疫情成為教師改變教學模式的契機,「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確保網上測評的公平性。」。
  • 中大海洋專家 「學生為本」教學法獲獎

    Media:
    「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自然會改變態度和習慣」。海洋生態受人類活動重創,但坐言起行參與保育,卻是知易行難。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通過理論與親身接觸並重的教學模式,教授海洋知識;更在中學推行「育養珊瑚校園計畫」,讓學生親手培養珊瑚,領悟海洋環境價值,憑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獲得中大頒發博文教學獎
  • 珊瑚「寄養」中學教保育 中大學者獲教學獎

    Media: MingPao Daily
    居於陸上的人們,有多少人知道棲息水底的珊瑚長什麼模樣?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成立「珊瑚學院」,去年起將珊瑚「寄養」於多間中學,交由學生照料,並會教學生保育知識,計劃完成後再將珊瑚帶到吐露港種植。崔冀讓學生明白參與保育非難事,「你不必是海洋生物學家都可以做保育,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視乎你有無心」。
  • 推動優質教育有貢獻 中大向校內3名學者頒教學獎

    Media: 東方日報
    香港中文大學為表掦傑出校內學者推動優質教育的貢獻,每年會向他們頒發博文教學獎及校長模範教學獎。有得獎的學者分享心得時指,在疫情下,有海外學生正處於疫情與戰爭的衝擊,只可以隔空祈禱,為學生打氣;亦有得獎的教授指,經過這次疫情,預計網上學習會成為大趨勢。
  • 善用八達通 促數碼人幣跨境

    Media: HKET Daily
    內地第二批數碼人民幣試點城市,包括上海、海南、長沙、青島、大連及西安等,已開始籌備活動。去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開放40周年,該市成為首個大規模數碼人民幣的試點,深圳市政府以紅包方式,向5萬市民發放合共1,000萬元,鼓勵市民多以數碼人民幣消費。上海市於今年1月5日則以另類方式推行,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同仁醫院以「可視卡」形式,發行數碼人民幣錢包予醫生,讓他們在院內使用。
  •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未融入大灣區 須達至安全、共融、可信目標《灼見財經》

    Media: Master Insight
    特區政府就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工作綱要,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應探討智慧生活如何融入大灣區,及利用河套區實驗嶄新智慧城市,更重要是不能忽視數碼安全及信任問題。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 【科技直talk】盡快推藍牙傳送 擴大下載「出行」App

    Media: Sing Tao Daily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目的是讓市民記錄曾到何處,如果該地方有人染疫,下載者可收到通知,知道自己有感染風險。現時參與計畫的商戶約六萬多戶,而用戶下載的數目約四十餘萬次,然而,推行這措施未必能有效防疫,因為用戶掃描商店二維碼的行為是自願性質,不少用戶嫌麻煩往往過門而不掃。創科局正與大學合作研究,把二維碼(即商店、交通工具的記錄)以藍牙推送至用戶手機內 。這技術去年已於新加坡實施,證明對防疫有很大幫助,當局應加快推行,並全力將應用程式擴至全民下載,才可發揮功效。
  • 「後新冠」新常態 科技發展以人為本

    Media: HKET Daily
    過去一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及人類生活摸式,各地民眾自願或被限制多逗留在家中,減少社交接觸已成為全球社會的「新常態」(New Normal),在家工作、視頻會議等活動,對大眾而言已經習以為常。疫情至今未有受控的迹象,而且有專家認為,人類未來要適應與新冠肺炎和其他新變種傳染病毒共存,所以由疫情衍生的「新常態」將會持續。多間國際科技經濟顧問公司預測,2021年全球創新及科技發展將會聚焦於提升普羅大眾及各行企業,在「後新冠」生活與作業的舒適度及便捷度。
  • 黃錦輝教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未融入大灣區 須達至安全、共融、可信目標《灼見財經》

    Media: 灼見名家
    特區政府就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工作綱要,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應探討智慧生活如何融入大灣區,及利用河套區實驗嶄新智慧城市,更重要是不能忽視數碼安全及信任問題.
  • 【科技直talk】出行App不泄私隱 全民下載有利抗疫

    Media: Sing Tao Daily
    政府為加強防疫,於去年底推出「安心出行」應用程式,讓市民下載。用戶可憑此記錄自己到過的地方,從而可盡早得悉自己是否曾經去過確診者同時出現的地方,盡快求診。然而,由於是自願下載性質,這個應用程式的下載量甚低,至去年底僅有四十餘萬人次,原因是不少市民對運作依然存有種種疑團,誤以為在使用過程中,其私隱及行蹤會被泄露。事實上,這全是誤解,只要看清楚這個應用程式的運作細節,當知個人私隱不會被取走。既然如此,為達到抗疫之效,政府應考慮推動全民下載。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