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成就
亚洲首个手术机器人临床前研究基地
手术机器人不单是医学及工程专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更是未来智慧医疗的重要一环。要成功研发出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手术机器人,必须经过长时间反复研发、测试及改良。
外科医生赵伟仁教授及机械工程师欧国威教授,看准了这个市场的前瞻性,早在2017年倡议在香港创立一站式前期临床研究基地,旨在将研究与临床结合,不单发展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手术机器研发,同时为正在开发的手术机器人提供前期临床信息及医疗效果评估,有助加快整个开发及产业化流程。
一站式手术室设计 供临床前期动物实验
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成立的「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中心)于2020年正式开幕,其中占地八千平方呎的实验室于2021年投入运作,设有一个模仿手术室的房间, 设置了磁力共振扫描(MRI)、立体扫瞄等多部先进医疗仪器,亦是亚洲首个、全球第二个专为手术机器人前期临床研究而设的一站式平台。
不同于一般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直接应用于人体,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是至关重要。开发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重测试及改良,并非单靠一、两次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就能成功推出市场。
赵教授形容,二十多年间,手术科技发展就如火箭飞上月球一样迅速。他认为,医疗机器人将是未来手术发展的方向,「外科医生只有一双手,单靠个人技术,可做的十分有限,必须依赖不同工具协助。纵观香港、内地,甚至亚洲,医疗机器人研发的人才及初创公司有很多,但受医院的设施、空间及人手所限,缺乏足够的前期临床研究机会。」因此,赵教授与欧教授决定在香港设置基地,为亚洲地区的医疗初创提供服务,进一步促进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和产业化。
赵教授又提到在专科范畴取得「用家」的第一身意见,对于一项新技术是否能真正产业化是非常重要。「医生拥有丰富临床经验,能够提出现行医疗科技问题及改良方向,而工程师则拥有改良机器的技术,可就医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后由医生作为使用者去证明方法是否可行,而中心正好担当着串连整个医学及工程相结合的完整循环的重要角色。」
提升工程医学协作效率
当年有份参与研发达文西机器人的欧教授以自身经验分享道:「回想当年研发机器人时,平均每星期要请外科医生参与两至三次前期临床研究,收集医生的回馈后回到实验室改良机器人,再进行下一次试验。这样一来一回,很多时医院、大学及厂商都难以配合。」
他续说:「手术机器人要用过百个摩打,当中涉及数百个参数同时运算,除了外科医生的参与外,亦需要软件、机械、接口工程师等数十位跨界别专才的协作。混合手术室可在手术机器人测试研发期间提供实时的医学成像,模拟实际操作环境让医生测试及提供回馈,另一边让工程师实时调整设计及参数,加快开发流程。」
中心与中大合作,不但地理上邻近大学及两所教学医院,更享中大及医院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中心亦为外科医生及医护人员提供理想的训练平台,不但提供医疗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如学习器材的操作方式,更给予模拟手术的训练机会。展望将来,中心积极推动跨学科医疗科技研究,与不同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发展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手术机器人研发,服务大湾区以至亚洲区内的医学研发产业。
「混合手术室提供平台加快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度,包括中大团队用于诊断和治疗的腔内多尺度机器人平台、磁引导腔内机器人平台及影像引导机器人介入治疗,实现技术的转化研究和产品化。」
赵伟仁教授 中大医学院副院长(外务)、外科学系教授兼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微创手术以及内镜机器人手术 主要成就:
|
|
欧国威教授 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兼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医疗机器人 主要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