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ndix 1: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College Motto Chung Chi College

(Chinese Version Only)

 

1951年,崇基創校伊始,即以「止於至善」為校訓,寓意不斷追求圓滿。

 

college motto 1

  (漢字的傳統讀寫方向從右至左)  

 

校訓遠承漢初古訓,察其本義,原是緊扣德性而說。四字言簡意深,蘊含人生與文化進步之至理,循循引向三重視界

 

「止於至善」出自儒家之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北宋儒者程顥語),開首即揭示德性之源及其展開與圓滿之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意思是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新民」,意思是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其德」;「至善」則兼指兩者的圓滿完成。

 

college motto 2

 

德性之源──「一點靈明」之始點視界

 

學問之路由個人之修養開始,個人之修養由德性開始。德性自覺乃人內在之「一點靈明」,「一點靈明」有待努力使之持續顯現和擴充使之成德。個人這內在之一「點」常明,得以成就一己的人生意義;人間眾多之亮「點」常明,得以成就文化。成德可說是文化的基始點,成德是一切學問的「崇高基礎」。   

 

德性之展開──「成己成物」之宏闊視界

 

德性自覺之始顯甚微,只是「幾希」的一「點」(「幾希」語出《孟子》;而個人相對世界來說,亦可視為一「點」。個人成德只屬一「點」,「點」之外,猶能有更廣大的開拓。與此相應,《中庸》也有「成己成物」之語「物」取廣義,包括「人」在內,亦即「一切」。「成己成物」是後世儒者的常用詞。  

 

「明明德」和「新民」即所謂「成己成物」。「明明德」是「成己成就自身;「新民」是「成物(成就世界或成就一切)。成就自身之德,從文化的角度看,「非自成己而已也」(不是僅僅成就自己的德性而已,語出《中庸》),更可由此及彼,通過德性實踐而成就他人的德性。「成己」可說是德性自覺的內在開拓,「成物」則是向外開拓。「成己」與「成物」合而言之,是內外兩面價值的完成,其展開是遍及的,其視界是宏闊的。

 

校聯之末句說:「有懷胞與,陶鑄人群」,內容展現了對萬民萬物的關懷,展現了教化成就世界的精神,所說的即是「成物」。校聯此句可與校訓互參。(校聯詳見http://www.cuhk.edu.hk/ccc/yy/couplet

 

德性之圓滿──「至善」之高廣視界

 

「成己成物」是德性由內至外的展開,由點及面,由己而及於一切人,以至一切物。「展開」只是成其「廣」,而仍有待「圓滿」──「升進」以成其「高」

德性自覺的狀態,就其應接物質世界時「能否不為物欲遮蔽」而說,有「明」有「昧」(昏暗);就其應接物質世界時「能否不為物欲淹沒」而說,有「升」有「沉」(超越於物為「升」,困陷於物為「沉」);至於努力轉「昧」為「明」,轉「沉」為「升」,所達致的境界則有「高」有「低」,而最高境界叫做「圓滿」。「圓滿」義同「至善」。

 

「至善」是最高境界,立為永恆理想,其意義不在?對完成或達到,而在作為「目的」以接近,兼且作為動力之源。一方面是理想為「圓滿」,另一方面是現實為「未圓滿」,由「未圓滿」而追求「圓滿」,邁向「圓滿」,是一永恆地努力不息的動態過程。無休止的進步,成德之高,成德之堅永,盡在這「圓」與「未圓」之間

 

「圓」與「未圓」互相呼應,校湖取名「未圓」,正可提點人思悟「圓」之奧義。「未圓」之義可與校訓互釋互明,「未圓湖」實乃映發「止於至善」的一面明鏡。 (未圓湖詳見http://www.cuhk.edu.hk/ccc/yy/lake  

 

college motto 3

 

德性不是僅僅展開而內外皆有所成便完事,更要邁向「圓滿」,向上「升進」,升進而達於高境。「至善」兼括「成己成物」,是德性之既展開而又升進,在「廣」之上成其「高」,其視界是高廣的。

 

「力求圓滿」之自強不息精神

 

「升進」只是成其「高」,「高」之外,德性仍有待進一步「圓滿」──「持續」以成其「久」

 

德性自覺任何時候皆可明可昧,可升可沉,已成之德沒有一存而自然永存之保證。修德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時之升進只能有一時之「不墜」,不斷升進方能維持恆久不墜。「進德」從來沒有一勞永逸可說,「念念不息」或「念念不怠」(怠,懶慢、鬆懈)是進德的必要條件。「高」是「成」的境界,「久」是「高」的持續。「高」而不能「久」,功虧一簣;「高」而能「久」,始全其功,這是「不息努力」之所以為意義重大。「至善」生出「無休止的進步」,既展現了「高」,同時亦展現了「永恆」,其視界又已遠及於無窮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夫乾(乾坤的乾),天下之至健也」。「至善」作為永恆理想,令人不息地力求進步,正與《易經》所說的這種「自強不息」之「乾健精神」相合。「自強」以「乾健」為師,君子共長天不息。

迎「至善」之理想,得「至健」之精神。

 

college motto 4

 

「自知未圓」之開放精神

 

追求「圓滿」而能永無止息,其高妙處在於永遠不自以為已經達致「對圓滿」,永遠視已得之「相對圓滿」為「仍未圓滿」。唯其不自滿,方能持虛懷以開放,方能不劃界以自封。開放而不封閉,正是容許永遠開拓、永遠改進的先在條件,亦正是「圓滿」之真正精神所在。

至健如天,虛懷若谷。「止於至善」,既有「不斷追求圓滿」的自強不息精神,同時又有「不自以為圓滿」的開放精神

 

通往「至善」之路

 

三重視界,亦是三重境界,一重引向一重,一重涵攝一重。簡要而言:自身成德,內在先為點之煌煌始發(成己);推而廣之,向外拓為面之綿綿開展(成己而又成物);總攝二者,向上永為整體之層層升進(止於至善)。   

人之德性自覺若「止於成己」,自成之後收斂而不展開,則屬「出世」:若「止於成物」,展開而無升進或升進不足,則是只成怠然昏弱之心;「止於至善」,展開而又不斷升進,始成沛然明健之心,而眾心明健,乃可助成「明世」,亦即文化生機所繫,同時亦是人生福祉之所繫,這就是「以至善為永恆理想」的深刻意義。

 

college motto 5

 

入崇基門,作「深宏省」;悠悠「至善」,虛懷以領:修「無昧心」,學「無止境」;提文化光,立嵩華頂。         嵩華頂,中嶽嵩山、西嶽華山之顛。

 

全幅之圓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至善之路,始於個人之成德。個人推而廣之,可及於萬民,以至於萬物;德性價值推而廣之,可及於一切價值。人生價值從大處說,善(德性價值)之外、還有真(智性價值或知識價值)與美(情意價值)「德」「智」「情」的關係為互補而非互斥(或互相對立),健全發展之道在融和貫通,各求圓滿而又彼此和諧相得。譬如知識與情意,本身並不具有善惡方向,而德性自覺恰為「向善」之「一點靈明」;「德」為「智」「情」導航,「智」「情」朗然俱入正軌,為福而不為禍,這可是一條「盡真、盡美而又盡善」之路。可以說,「德」「智」「情」各應圓滿,而彼此間的關係也應圓滿,這是「大圓滿」融和貫通而相攜共進的「總圓滿」。

 

真、善、美三大價值共成而不相悖,是為人生價值整體和諧之圓滿,亦即生命價值達致全幅之圓滿。全幅之圓滿,在文化發展上尤為重要,這又不待多言了。

個人之成德,可通往德性價值之圓滿;德性價值之圓滿,可通往人生價值與文化價值之全幅圓滿。

 

「止於至善」,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地說,泛指在每一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事事求圓滿」跟「在德性上求圓滿」,其精神是一貫的,都同屬「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可以有生活小事上的領略,更可以有文化上的深思

 

先賢深意所寄

 

「止於至善」,寄意遙深;洞觀四字,如聽琴音:巍巍乎志在「成己」,洋洋乎志在「成物」,悠悠乎志在「圓滿」。

 

college motto 6

 

崇基校訓廣懷天下,高瞻至道,遠矚永恆。以「止於至善」之理想誘導學子,啟之以修德,拓之以宏襟,曉之以圓滿,勵之以精進,這是創校先賢深意之所寄,亦是崇基教化精神之所在。

         心銘至善,

         義蘊未圓。

         進長不息,

         會以相傳。

 

崇基人應透過心領神會而將「止於至善」的精神一代代相傳下去。

 

下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