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路加福音4:16-30)

陳慎禮牧師
陳慎禮牧師

第63期专题文章——2020年2月号

陈慎礼牧师

(陈慎礼牧师为2019年神学日庆典的讲员,下文为当日讲章。)

尊敬的方院长,苏主席,邢院长,各位老师,各位牧长同道,各位同学、家长、来宾,主内平安。在此时此刻的香港,主内平安!香港平安!

感谢崇基

首先非常感谢崇基给我这个机会,在神学日和大家分享信息。去年2018年11月,我和美浸信会同工拜访崇基,邢院长邀请我作为2019年神学日的讲员。我很快便答应了这个邀请,心想借此机会公开感谢崇基神学院对我的祝福和影响。身为崇基人,我感到非常骄傲,我感谢过去崇基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祝福。我是在宣道中学信主,宣中堂成长,并确立信福音和传福音的热忱。我是在1977年以「异类」的宗派背景进入崇基受教。若以「翻天覆地」来形容我首四年的信仰重整并不为过。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我重新建构我的神学思想拼图。我好像从二维空间踏进四维空间的新宇宙,追寻学习基督教信仰的广度和深度。

我特别感谢崇基神学院在两方面对我的影响。第一,普世教会和大公教会的精神。一方面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尊重,又能聆听不同的神学诠释和立场,能求同存异。第二,信仰的本色化和本土化。追求信仰在自身文化传统和此时此地的诠释,但同时维系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教会的互动。这种竭力保持求同存异的精神,既本土又普世的互动关系,对我日后不论是在牧会,或在美浸信会二十七年的宣教工作,都带给我非常大的祝福。举例来说,当我在东南亚神学基金和在亚太论坛出席会议时,不同宗派和文化背景的与会者,都因知道我的崇基背景,知道我们有愿意聆听的耳朵,开放的胸襟,和求同存异的精神,都十分愿意坦诚地和我分享、交流和互动,一同寻求对信仰更深的理解,和更适切有效地传扬上帝的真道。

巨变中的香港

上一次身处香港是2019年6月9日,我和太太在6月10日返回美国。在这里,我不用解释香港自6月9日以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巨变。我必须承认我只能倚赖传媒和与友人的倾谈中了解香港的情况。我的认知有限,却深深感受到大家的挣扎,伤害,无奈,甚而愤怒。我在许多个晚上,惊醒和思考如何突破香港在被伤害,被创伤,和被非人化(Being victimized ,being traumatized and being de-humanized)的困局。在传媒中,我看见一幕幕不断加剧的对抗和暴力。在祷告中,我求问上帝我们何时才能走出现在的困局呢?又或许上帝容让我们在这困局中,是要为香港和香港的教会的前景作出怎样的信仰反省和突破呢?

耶稣的选择

在这反省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两幅图画。

第一幅图画就是路加福音第4章第16至30节的香港现代版。若果我把这故事看成一个舞台的三部份。左边的舞台,我们看见的是耶稣接受了受苦弥赛亚的身份所宣告的使命:「主的灵在我身上,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在我的宣教工作中,我常常用这经文来形容过去尼泊尔因信仰而被囚禁的牧师,或印度被压迫的贱民(Dalit)。但在反省香港的困境中,我脑海出现的是早期反修例运动中的一个面书的帖子。这帖子提及在某次反修例运动中,在某街道后巷的楼梯间,先后有一位记者,一位警察和一位游行者走进这楼梯间。他们都戴着口罩,满头大汗,紧张地彼此对视。在喘息中他们都卸下口罩,一位拿出水来分享使用。休息过后,他们都戴回他们的口罩,无奈地回到街上,继续他们的角色。这帖子感动我的是当时他们仍然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怀。可惜的是在过去四个月中,不论是记者,或是警察,或是游行者,甚至一般市民,我们都被对立。我们互相丑化,彼此妖魔化和非人化。在短短的数月,香港从一个最安全的城市,引发了结构性暴力的炸弹。我们被迫使用暴力,亦不能自制的暴力,同时又合法化暴力,我们仍然在激发更多暴力的进程中。我相信在这处境中,耶稣和我们说话:你们被掳掠的,瞎眼看不见前景的,受压制的,特别是在结构性的,通过法律,通过制度,通过表面上合情合理的理由而衍生的暴力下的受苦者,你们得释放罢!我不看你们是罪人,因为你们是被罪者。从左边的舞台转到右边的舞台,我看见耶稣在路加福音第四章的另一宣告:「今天是上帝悦纳人的禧年。」禧年是以色列信仰的理念,为的是重建社会和经济的公平,让贫穷和受苦者有喘息的机会,重拾对未来的盼望。然而,当耶稣朗读以赛亚书第61章时,他似乎刻意地不包括第2节原本有的经句:「和我们上帝报仇的日子」。耶稣当然明白以色列人被外族欺凌的怨愤。但耶稣在宣告他的使命时,和其后三年实践使命中,都竭力放下报仇的冲动。耶稣放下仇恨,并没有舍弃公义,耶稣要我们注意的,是复仇心态同步而来的,不容易被控制的暴力倾向。耶稣提醒我们防止暴力蚕食我们的灵魂,破坏社会重建互信和复和的可能性。

美国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带领民权运动时,面对的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情况,饱受歧视和欺凌的非裔美国人大有以暴力争取权益的冲动和理由。但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整个运动中,坚守非暴力的原则,并说了以下的话;「仇恨产生仇恨;暴力引发暴力。我们可以杀害说谎者,但不因此确立真理。我们可以杀害仇恨者,但不能铲除仇恨。」

在左边舞台,耶稣拥抱被压迫的被罪者,在右边舞台,耶稣拒绝仇恨。在中间舞台,耶稣在以赛亚书第61章「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后加了一句注脚:「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Eugene Peterson在The Message圣经中,划龙点睛地意译为「上帝行动之年。」耶稣是以禧年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耶稣不是一位手执武器的,能鼓动人心的,以色列人所期待的弥赛亚。但耶稣有着强烈的信念,在祂的教训和行动中,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的不公义说不,对带着欺凌和压制的不公义说不。然而,耶稣没有放弃与权位和财富的拥有者的对话,反而不断向他们的灵魂和良知说话,并邀请他们放下既得利益,与普罗大众一起重建禧年信念中的公平公正,互信互利、彼此祝福,共享共荣的社会关系。

耶稣在这图画的三个舞台:与受苦者同行、放下复仇和暴力,重建公义和平的关系,对许多人来说,是两面不讨好的,是不现实的。当耶稣在会堂宣告这信念时,怒愤填胸的群众也不留情地质问他的身份和能力,情绪冲动地想把耶稣推下山崖。耶稣在他们中间直行过去。在期后的三年,耶稣勇敢地,用生命的代价,实践祂的信念,为人类歴史打开新一页。在过去二千年,有千千万万耶稣的追随者也在怒愤填胸的群众直行过去,竭力实践禧年—这个上帝国的信念?

我们的共同故事

第二幅图画:二十多年前我开始探访印度东北部「那加兰省」(Nagaland)的教会。第一次探访,我是一半被「偷运」,一半在省长口头批准下被放行进城。那加兰省当时人口只有一百多万,许多那加兰人都是基督徒。但同时,那加兰省是被印度政府严密监控的禁区。当时每八位那加兰人,便有一位军装警察或军人看守。那加兰人有四支那加兰游击队争取独立,自1960年代开始,与印度军队武力对抗。然而,四支游击队亦因争夺领导地位而互相仇杀。最具争议性的,是游击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基督徒,最受苦的却是那加兰省的平民老百姓。

1997年11月,那加兰浸信会联会举行基督教传入那加兰省125周年庆典。经过各方面努力调协,印度政府和四支游击队同意在庆祝会前后三星期暂时停火。但在庆祝会的前一星期,不知是什么原因,政府军队在一村落乱枪扫射,做成严重伤亡。我和美浸信会的代表参加清晨祈祷会时,那加兰弟兄姊妹都充满愤怒,忍不住哭泣。那加兰牧长们都请求我们随着圣灵的带领分享信息,他们也发动信徒为我们祷告。我和当时的美浸信会差会总干事Dr.John Sundquist都先后发言。最后,Dr. Sundquist面对着12 万与会的弟兄姊妹,其中包括游击队队员,在电视台现场转播的摄录机前,和在场地每一角落由武装警察和军队防守下,邀请所有曾被伤害和曾伤害 人的,都站起来,靠着圣灵的能力,彼此认罪悔改。感谢上帝,这特别的聚会开启了印度政府和游击队达成持续的短期,中期和较长期的停火和平协议。在这过程中,我们看见政府和游击队领袖都具体地下放和分享权力。教会积极地提供建构和平和调解冲突的信息和训练。社区提供聆听、辅导和治疗创伤的渠道。这1997 年的庆祝会成为了那加兰人歴史的转捩点。那加兰教会撰写他们的故事。香港和香港的教会如何撰写我们的故事呢?

祝福香港

作为崇基的校友和同行者,盼望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应届的毕业同学,当我们在教会和社区服奉时,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超越对立。身旁看到的不是颜色和物体,而是拥有上帝形象的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叔叔、伯伯、姨姨、婶婶、兄弟姊妹,和我们宝贝的下一代。求主祝福大家,祝福教会,祝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