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扶正 天灸疗法 - 吕国安医师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26/06/2020

吕国安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助理讲师

抗疫扶正 天灸疗法

香港爆发新冠肺炎以来,半年过去,终于有了一点缓和迹象,看一下日期,还有不足一个月将踏入夏日三伏天。说起三伏天,不得不提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中医外治疗法──天灸。

所谓「天」,是指借助时令之气来对人体进行治疗或预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至宋代《针灸资生经》中可以见到现代「天灸」的雏形,将捣碎的旱莲草用铜钱压在穴位上,外面绑上布固定,待其发泡。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可见中医运用天灸历史十分悠久,天灸敷贴的药物亦多种多样。清代《张氏医通》载,在夏季三伏天中用白芥子涂在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治疗寒性的哮喘。随着后世的运用,发展为当今运用温热药物(如白芥子、附子、肉桂、细辛等)外敷穴位上,治疗各种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泻、便秘、月经病、手足冰冷、痛症等。

合于天道 借势使力

中国传统一向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天灸疗法正是善用天时的体现。传统来说,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时节,但为什么选择在夏至后的三伏天灸进行呢?夏至虽然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但是阳气处于一种升散的状态,不容易聚敛运用。所谓物极必反,阳气升极则降,夏至之后阳气则开始下降潜藏了,三伏天正处于夏至后小暑至立秋的期间,这期间正是阳气开始潜藏的时节。三伏天的「伏」字正体现了阳气渐渐伏藏之意,经过初、中、末三伏之后,阳气不断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处暑而暑气尽,天气渐凉,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时转入收藏。

身患寒性疾病或平素体质虚寒之人,平素体内的阳气不充足, 导致疾病常在冬天加重,又缠绵难愈。在三伏天的时候做天灸,可以藉助敷贴温热药物的力量疏通经络,温通脏腑,祛除体内寒气,同时可在药物引导下,借自然界的阳气潜藏之势,将自然界的阳气潜藏到人体内,补助人体阳气,进而减少寒性疾病的发作,达到「冬病夏治」、强身健体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众都提高了卫生防护意识。平时除了防护措施之外,中医的天灸疗法也可发挥作用。今次疫情,国家组织了中医专家组进行治疗,其中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根据发病的特点分析,认为此次疫情属于「寒湿疫」的范畴,面对此病必须顾护人体的阳气。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有寒,阳气虚弱之人,容易受外来疾病感染;通过天灸疗法辅助人体的正气,祛除寒邪,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根据全球数据来看,短时间内疫情不会平息,大家可通过天灸疗法增强正气,提高免疫,一齐同心抗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抗疫扶正.天灸疗法」:

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7日;末伏:8月14日

时间:上午9:30至下午4:30

详情: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