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泰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
你識食嗎?
現代人注意身型體態,除了做運動外,常以節食的方法來增加成效。可是節食太過,往往會導致各種問題出現。近來在一次與同道的交流中,對方說,遇過患者因減肥而長期不食米飯等澱粉類食物,日常只食菜和肉,導致月經不來等問題。個案做法雖然較為極端,但臨床上不乏因飲食不節致病的個案。
中醫一直着重養生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及保持身體健康,而飲食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基本需要,因此古人說:「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那麼中醫如何看待上述問題?又認為如何的飲食能在維持生命的同時使我們保持身體健康?
食有主次 配伍合宜 是為補益
早在2000年前的中醫經典《素問.藏氣法時論》已為我們提供了飲食配伍的原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養」即供養。「助、益、充」則是幫助、增加、補充的意思。該書認為日常飲食應以五穀為主,果、畜、菜為次。五穀即為「稻、黍、稷、麥、豆」。此處可解作五穀雜糧。五穀,從性味上多具甘味,又多為平和之品。甘味於五行中屬土,與同屬的脾胃相應,故先入脾胃,有補益、緩和的作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凡飲食進入人體必須經過胃之腐熟,脾之運化,繼而化生人體所需的氣血津液,來供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因此保持脾胃功能良好是決定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穀類為主
《靈樞.師傳》:「食飲者……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寒溫中適的食物,能不傷脾胃,使元氣得以執持,邪氣自然不能侵害人體。五穀既具甘味,又有着平和的特點,故十分適合人體長期食用。是以該書又說「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來強調穀類於日常飲食不可或缺,半天一天不食足以影響人體氣的狀態。不過,想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只食穀類是不夠的,故又說「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來強調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需均衡地進食才能達到有助人體的作用。
不時不食 定時適量 無過飢飽 因人制宜
除了飲食均衡外,還需要注意食物是否時令和進餐時間及份量。古人提倡不時不食,當造的食物感受當令節氣而生成,因而多滋味,並多帶解決該節氣所衍生問題的功能。例如夏令氣候暑熱,西瓜當造,食之能消暑清熱生津解渴預防中暑。定時適量在於不令人過飢過飽,過飢則體力得不到補充,過飽則對身體造成負擔,兩者皆會損傷脾胃。
中醫治病強調因人制宜,飲食亦需要因人制宜。一般人身體陰陽平和,保持飲食均衡,不時不食,少食生冷,溫熱食物則可。而體內有寒的人則宜慎食生冷食物,體內有熱的人則宜慎食溫熱食物。此外,生病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此時宜少吃肉食等難消化食物,否則容易引起其他問題。所以在不同情況下,飲食需要以自身機體狀態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