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皓天、周艷秀、梁煒琦、謝智勇、王淑芬
中大中醫學院本科生及 2018《策掂 ─ 傑出政策人大賽》大專組冠軍
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近年公營醫療系統壓力龐大,政府難以拆解。縱然不斷增撥醫療開支,問題仍未見改善,若不妥善處理,將後患無窮。政府統計處推算: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去年約兩成急升至2036年約三成。長者本身易患有長期慢性病,如中風後遺症、痛症等,故醫療需求很高。為應付龐大需求,醫療開支只會不斷增加,單靠經濟增長難以負擔。與其依靠杯水車身的公營西醫服務,倒不如善用尚未盡展所長的中醫專業,協助分流病人及強化其於基層醫療的角色,解決嚴峻的醫療問題。近年不少先進國家為長遠節省醫療開支,皆大力支持輔助及替代醫療的發展。
投放資源嚴重不足
綜觀現時公營西醫系統,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日益加劇。據醫管局數字,逾六成半急症室輪候個案屬次緊急及非緊急,當中不少病種如痛經、發燒及腹痛等都屬中醫優勢病種(目前公認的中醫優勢病種超過120種)。大量臨床研究指中西醫在部分病種療效相若,甚至中醫療效更好和更便宜。中大亞太研究所的研究亦發現:過去10年市民對中醫信心大幅上升並極度接近西醫水平,但低收入長者卻因經濟考慮而無法使用中醫服務,而他們對公營中醫的支持度亦是最高。若政府把中醫納入公營醫療,為市民提供更大經濟誘因,令其得知中醫診症渠道,便可有效分流病人至中醫系統,疏導急症室及普通科門診的人流。
可惜目前政府投放於中醫之資源嚴重不足,相關支出只佔整體醫療開支少於1%,窒礙市民使用中醫服務。由於現時十八區中醫教研中心由非政府組織營運,須自負盈虧,診金收費較高(現時中醫教研中心診金連首兩天藥費為120港元;西醫普通科門診則為50港元)。過去20年,中醫已累積大量臨床經驗及充裕人力資源。在政府緊絀資助下,三方合作(即醫管局、非政府組織及大學)教研中心每年應付逾120萬的求診人次,反映已有足夠社區基層醫療經驗。
基於以上情況,我們建議政府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協助紓緩醫療壓力,長遠節省庫房開支,使醫療系統發展具可持續性。
(一)有別於中醫藥處,政府應成立中醫藥管理局,統籌公營中醫及政策執行,並由中醫專業人才統整發揮其最大優勢,協助紓緩醫療困局,使公帑用得其所。
(二)政府應取消現時十八區教研中心的三方合作制度,轉為隸屬於中醫藥管理局;亦應將其常規撥款增至開支約九成(包括行政、研究、治療及聘請醫護人員的資助額),紓緩醫、教、研的沉重壓力,為市民提供便宜的醫療選項。由此,政府便可統一管理中醫人力架構,以幫助基層市民及提升診症、教學及研究質素。日後亦可根據教研中心的經驗逐漸建立完善公營中醫診所網絡,加強社區中醫服務。
(三)建立公私營中醫合作系統及認可私營中醫名單,以減免診金或藥費的方式,治療由公營醫療(包括診所和醫院)轉介的病人,善用私營中醫,分擔公營醫療及日後教研中心的診症壓力。
(四)未來之中醫院應由政府親自營運,並全面資助其營運總支出, 更應以中醫思維管理中醫院,於國際間起示範及牽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