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之名 皆有深意 - 卢嘉言医师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5/11/2019

卢嘉言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助理讲师、注册中医师

腧穴之名 皆有深意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位名是古人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及天人合一的精神,把脏象、经络、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与传统哲学、文学、天文、地理、兵法、自然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结合而成的结晶。

针灸国际化

例如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只要了解其名称,就能体会为什么这一穴既能治便秘,又能治泄泻这两个看似完全相反的疾病。「枢」指门轴,又指要中心部分及重要关键。《说文解字注》述:「枢,户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一道大门能否该开时开,该关时关,就是要看这个小小的门轴是否正常运作。天枢穴位于脐旁二吋,肚脐差不多是人体的中心,把人体分为上部及下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说明天枢之上为天气,之下为地气,而天地之气交汇之处,正是天枢穴所在。中华文化中天地人与万物的宏大观念,从这个穴名中就能窥看一二。

《难经》曰:「中焦在胃中院,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元代医家滑寿注曰:「天枢穴位居天地二气之间,为气所从,通于中焦,有干旋上下,职司升降之功。天枢者意指穴为天地二气升降出入的枢纽。」天为清,地为浊,而天枢穴正是位于清浊交界,是升清降浊的关键户枢。正常情况下,食物在胃中消化后的所得的营养物质为清,能化为气血为身体所用,残余的糟粕则为浊,经大肠排出。因此,不管是清不升反降的泄泻,还是浊不能去的便秘,都可通过刺激天枢穴这个天地间的门轴改善症状。

近年来,中医药愈来愈受各国注视,而当中在国际舞台走得最早最前的,当数针灸学,至今已在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颁布了《国际针灸命名标准》,采用「国际代码 +汉字+汉语拼音」的方式对穴位的英文名进行统一。又于2006年,在WHO西太平洋区举办的「针灸腧穴定位国际统一标准」会议上对361个穴位制订了国际标准。

根据国际统一规定,采用穴位所在的经络的英文缩写、穴位拼音和罗马数字对针灸腧穴进行命名。如上述的天枢穴,是胃(Stomach)经的第25个穴位经,代码便是ST25。这对针灸的国际化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大部分外国人学习针灸并非通过学习中文或外语翻译,而是通过国际代码来认识穴位,只能死记硬背其位置、功能,再进行临床治疗。

不仅是代号

很多学者也意识到腧穴的名称并不单单是一个代号,而是具有实用的临床诊疗涵义并渗透着深厚传统文化。因此引发了对针灸经穴翻译完善性的要求。可是,即使是意译,诸如把天枢译作sky and ground's door hinge,也只会因中西方的文化对天地的概念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而显得不伦不类。

归根究柢,整个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为方便传播而盲目进行科学化及标准化,必然导致大量的内涵及文化折损,未能展现全貌。现在海外对中医药的认同度愈来愈高,有兴趣学习中医药的外国人亦愈来愈多,是否可趁此良机,一并推广传统中国文化,尝试把中医药的原貌呈现于世人眼前?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