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中药发展契机 - 林志秀博士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9/04/2019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注册中医师

大湾区中药发展契机

香港的中药业自开埠以来就随着中医医疗活动而存在。大体来分类,中药业包括中药的制造和中药的分销两大范畴。根据2016年香港的中医药统计,2015年中药制造的就业人数为2240人,销售及其他收益为39.2亿元,增加价值为19亿元。中药的分销,包括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中药进出口贸易方面,2015年就业人数为1840人,该行业的销售及其他收益和增加价值分别为106.4亿元及9.6亿元。从事中药批发的就业人数为1270人,其销售及其他收益分别是 56.2亿元和6.3亿元。2015年从事中药零售的人数为4790人,该行业的销售及其他收益和增加价值分别为
71.1亿元及13亿元。总计2015年中药行业的生产总值约为172.9亿港元,占香港当年GDP(约为2.41万亿港元)的0.7%。总体上,如果不谈论中医药对维护本港市民健康的作用,中药行业对香港整体经济总产值贡献其实不算很大。

面临困境

截至2018年底,在香港注册的中成药制造商共有244个,其中只有19个厂商持有中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制造商证书,只占总中成药制造商的7.7%,而绝大多数仍为非GMP制造商。这种情况和国内大多数中成药制造商都是GMP厂有很大不同。GMP制造公认是现代制药品质保证的重要标志。虽然香港政府近年来大力鼓励和支持中成药制造商尽快完成GMP认证过程,但似乎成效已遇到瓶颈,近几年来GMP中成药制造商的数目并没有大幅增加。显然本港中药业的制造产业提升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大多数药厂的规模较小,资金来源有限外,本港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绌,也是GMP认证进程的重要障碍。


目前,本港获发中成药注册证明书(HKC)的中成药有1686个,被确认为中成药过渡性注册通知书(HKP)的中成药品种有6676个,而至今还没有一个新药类别的注册获批。综观现时香港的中成药品种,主要集中在古方/经典方,以及药典方。生产这些产品的门坎较低,准入要求较易达到,但生产厂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同厂家都可生产同一处方产品,产品的毛利相对较低。本港中成药厂的自主研发力量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仍然阙如。个中原因,除了本港在中药研发方面的历史尚浅、经验积累较为薄弱之外,主要是由于香港的人口只是区区七百余万人,市场体量自然很小,研发创新型中成药品种所花费的巨额投资 (动辄上千万,甚至数以亿计)和可以预见的销售获利根本不成正比,这就难怪本港的中成药生产商没有意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药物开发了。


国务院于2017年发文,决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习近平主席去年再次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深化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的合作,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涵盖「9市+2区」,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广东省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面积约为香港的50倍;常住人口为香港近10倍;2018年大湾区生产总值(GDP)也为香港GDP的5倍多。


由于大湾区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口也是香港的10倍,市场体量也是香港所不能够比拟的。笔者认为,如能实行中成药在大湾区内相互认可,即中成药产品规管和市场销售的融合,将会大大增加本港中成药的市场容量,为香港中成药的销售和创新中成药的研发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诱因,为香港中药业的提升变革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


至于如何促进大湾区中药业大融合,笔者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而香港中药业界的支持亦不可少,因在这个融合过程可能会损害一些香港中药制造商的现有利益(如要求生产中成药厂的GMP化)。笔者相信,实现大湾区中药产业的大融合,将是本港中药业拓展和升级千载难逢的机遇。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