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中医教研中心 长远发展(下) - 钟志豪博士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5/02/2019

钟志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注册中医师及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召集人(教育)

三方中医教研中心 长远发展()

成立三方协作中医教研中心旨在利用门诊网络平台,提升本地中医在服务、教育和临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为配合成立三方协作中医教研中心旨在利用门诊网络平台,提升本地中医在服务、教育和临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为配合特首提出的中医发展计划,香港政府需周详地检视和回顾中心的定位。笔者上一篇文章已就医疗方面提出建议(刊于2019年1月18日),今次将探讨科研及教育两方面。

首选非药物疗法

笔者很高兴得知特首建议设立中医应用研究专项基金。如果政府希望中医分担医疗系统的负担,研究目标应在于如何把现有的临床证据转化为实际服务,直接惠及市民大众。政府亦可参考外国的成功经验,令这些公帑可以真正贡献于本地中医临床服务的发展。

最近,笔者有幸认识Academic Consortium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Health(包括哈佛耶鲁等70多间北美著名医学院的结合医学学术大联盟)的主席Prof. Robert Saper。他们早前进行了一个大型的系统评价,综合所有非药物疗法对于下背痛的临床和成本效益的证据。结果发现不论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的下背痛,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和手法治疗等等)应当是一线治疗。其团队的工作对推动中医的实际临床应用极为重要:在最新的北美临床指引中,治疗下背痛的首选建议方法是非药物疗法。

这些研究结果亦可用于游说保险公司,希望将来美国的医疗保险可以支付这些疗法。

这种研究的成本不高,假若有研究基金支持,同类型研究亦可在其他疾病进行,以制订中医服务或中西医双向转介机制。初试行的中医教研中心可进一步实践研究的具体机制,方案完善后便可拓展到其他教研中心和中医诊所,进一步加强中医的服务规模。

香港的本科中医教育现为六加三模式:包括6年于大学学习,通过执业考试后,大部分毕业生均会在中医教研中心工作3年。因应中医日后在香港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中医教研中心在毕业后教育方面必须有着更重要的角色。

培养本地生力军

去年国务院总结了中医教育多年来发展的成败得失,并发表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其内容明确指出中医毕业后教育必须规范化,保障中医毕业生培训期间的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

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医疗需求增加,日后愿意来港的内地中医专家可能会下降。中医教研中心现时虽有资助医师往内地进修,但由于两地医疗法规不同,内地使用的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为主的治疗模式,在香港不一定适用。香港必须马上建立适合本地前线中医人才管理方法,培养本地中医发展的中坚力量。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