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中医教研中心 长远发展(上) - 钟志豪博士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8/01/2019

钟志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注册中医师及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召集人(教育)

三方中医教研中心 长远发展()

利用门诊网络平台,提升本地中医在服务、教育和临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是成立三方协作中医教研中心的目标之利用门诊网络平台,提升本地中医在服务、教育和临床研究三方面的水平,是成立三方协作中医教研中心的目标之一。首间中医教研中心成立至今已逾15年,香港政府有必要周详地检视和回顾中心的定位,以配合特首提出的中医发展计划。笔者首先就医疗方面提出建议。

加入重点服务

根据卫生署2016年的报告,本港的头号杀手分别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最近的调查指出,有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痛症、中风后复康),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市民亦经常使用中医服务。现时,香港有超过15%的长期病患者同时接受中西医治疗,相信这个数字会随着人口老化而增多。本地中医发展的定位首重如何发挥中医的优势,预防及治疗这些主要疾病,分担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笔者建议在现有服务基础上,三方协作诊所可加入针对重大疾病负担的重点服务。大量临床证据显示中医能有效治疗各种常见疾病,笔者参与的团队,亦已把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化繁为简的方式,呈现于「证视中西医理」网站(http://www.hkiim.cuhk.edu.hk/ceim/tc/index),方便政策和服务制订者参考。

香港未来的医疗发展,将着重跨专业合作为本的基层医疗。然而,中医教研中心进行的研究显示,病人普遍认为教研中心与公营医疗系统缺乏联系,并期望在病历共享和中西医双向转介方面作出改善。笔者刚才提到,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已有一定临床证据支持,但为何在公营医疗系统中,中西医互相转介服务的进展却停滞不前?

以流感高峰期为例,急症室服务负荷剧增,如何分流大量非紧急病人成为当时公营医疗系统的棘手难题。中西医协作原可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负担,但最终为何无法成事? 笔者的研究发现,主要困难在于公营医疗系统与中医合作仍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决策者未必有充分的中医背景,医疗工作者之间没有中西医合作的先例,亦无外在诱因作出改变。笔者认为成立中医流感应变小组,可把中医治疗流感的临床证据向医护人员和病人宣传,并统筹一个可以快速实行的试点计划,提前订定好急症室和中医诊所双向转介的机制,以及设计中医在护老院预防流感的措施。

双向转介服务

中医界和公营医疗系统亦须有领导者促成试点计划,透过召集不同持份者准备整个计划方案,并将其推广及执行,其后评价计划的可行性,从而应对下一轮的流感高峰期。笔者认为香港中医药处应从医疗系统的角度,考虑如何在不同范畴增强三方协作诊所和公营医疗系统的联系,为成立中西医双向转介服务提供有利环境。下一篇,笔者将会就科研及教育两方面的发展提出建议,敬请留意。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