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言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要發聲 先護聲
2019/12/19
步入秋季,風高物燥,許多人都感到咽部又乾又癢,如仍需高聲說話,輕則咽痛伴聲音嘶啞,重則語聲不出,中醫稱作「喉瘖」。
中醫認為,氣為聲之本,無氣則無聲,聲由氣而發。《靈樞》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而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故喉瘖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外感、內傷或過度勞損使氣道不調,出現聲嘶。
《景嶽全書》曰︰「音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瘖者,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瘖也」。一般來說,外感致喉瘖屬實,發病較急,常伴咳嗽,應先治其風寒。而內傷致喉瘖屬虛,發病較緩。《仁齋直指方》曰︰「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故除外邪閉肺可使聲不出外,肺腎不足,也可致氣虛無力揚聲。如再加上津枯血槁,不能濡養咽喉,更會出現咽乾癢痛。
秋氣屬涼性燥,最易傷津襲肺,若體本虛,加之頻繁用聲,更易誘發喉瘖。以下提供一些護聲小方法︰
1.百合烏梅茶。材料︰鮮百合15克,薄荷、烏梅各3克,蜂蜜適量。做法︰上藥以開水沖泡,燜蓋15分鐘,代茶頻飲,可重複續水。
2.天突穴按摩。天突穴屬任脈,為肺氣通於天的煙囱,有宣肺祛痰止咳的作用。位置︰頸部,胸骨上窩中央,即兩鎖骨中間的凹陷處。按摩時配合呼吸做吞咽動作,吞下唾液,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