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8/10/2018
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註冊中醫師
外感初起的飲食調護
2018/10/18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繁忙,稍不為意容易患上外感疾病。為了令身體盡快恢復,也許大家都曾應用過坊間介紹的簡易「良方」以緩解症狀。可是這些「良方」如未能用得其所,容易加重病情。根據中醫理論,外感可以分成不同類型,以下介紹不同類型外感的飲食調護。
燥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明顯乾咳、鼻咽乾燥、喉癢、無痰或少痰、痰黏難出、痰中或有血絲,或有呼吸稍不順暢等,多見於秋冬季節。這類情況可考慮蒸煮新鮮梨皮水飲用,或加少許銀杏(白果)蒸蛋,鮮百合等入饌以潤肺生津。
寒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惡寒、頭痛、關節肩頸疼痛不利、透明鼻水,發熱不明顯,或伴有汗出等。這時期可考慮煮「三白」味噌湯(大蔥蔥白、大白菜、白蘿蔔)食用,或飲用生薑紅糖水、蒜頭水等,以上多為性味辛溫的食材,可助解表散寒。同時病人要注意保暖。
濕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胃脘不適、噯氣、輕度腹瀉、食慾不振等脾胃濕滯的表現。飲食方面要求戒食生冷及油膩,建議進食粥類等清淡食品減輕脾胃負擔。如寒濕明顯,亦可於飯菜中加入適量生薑、大蒜、紫蘇葉,甚至花椒、八角等以溫中祛濕。
熱性外感初起症狀包括發熱或高熱、咽喉紅腫疼痛、鼻涕黃稠或有痰、口渴欲飲等。此時可考慮用牛蒡煮湯,或飲用菊花茶、薄荷茶、板藍根茶等以清熱解毒。同時注意用鹽水漱口,外出後亦要洗手。
正所謂「知己知彼」,要有效利用飲食應急,必須先理解自身當下的體質及食材的特性。切忌盲目跟從,如有疑問,最好還是病向淺中醫,求診註冊中醫師方為上策。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