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UHK - 第十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第十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工作坊

visitingscholar16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23年初舉辦第十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及工作坊,本屆主題為「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將由本院「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C研中心)主辦。歡迎有興趣的學者申請,申請成功者將獲邀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為期13天的訪問。

 

訪問計劃目的

- 促進華語傳播學者交流,加強彼此聯繫。
- 提高華語傳播研究水準,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 為學者提供研究、討論與發表論文的機會。

  

工作坊主題

近幾年的世界處於巨大的逆境之中,戰爭、瘟疫、氣候危機、天災人禍、社會對抗不斷發生,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不信任乃至撕裂已經成為社會的常態,相當一部分人處於抑鬱、焦慮、迷茫的狀態。傳媒業亦身處逆境之中:全球的新聞媒體已經經歷十數年的衰退,近年更是身處政治、商業與民粹的多重壓力之下;而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社交媒體平台,則被發現帶來了假新聞氾濫、輿論極化、侵犯隱私、剝削勞工、網絡暴力、損害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

我們將這種逆境總結為三個關鍵詞:重壓、破壞與斷裂。與之相對,我們提出三個關於處逆境而不棄和走出逆境的關鍵詞:韌性(resilience)、修復(recovery)與重新連接(reconnection)。韌性指的是個體與社羣適應逆境、調整狀態和策略、從創傷中恢復的能力;修復指的是將此前被破壞的傳播生態與社會肌理做針對性的搶救與復原;重新連接則強調,良好的傳播與溝通對社會至關重要,修復社會的關鍵是重建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接,也即一種基於自主、自由、互相尊重、不被他人利用的連接。

在此背景下,本屆工作坊希望邀請華人傳播學者共同探討「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相關的重要議題。議題的語境以華人社會為主,也歡迎構建一般性理論的嘗試。華人社會的具體語境為這一議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複雜性,例如在威權語境中的「修復」有可能被挪用,成為掩蓋問題的政治宣傳;又如, 極化現象在不同華人社會均有不同的深層原因,對它的回應也需要以理解問題根源為前提。這種複雜性既是研究的挑戰,也提供了做出新的理論建樹的機會。

議題既可以以媒體為關注點(例如如何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何重獲公眾的信任),也可以探討媒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例如媒體在危機與災難中如何發揮積極的作用,怎樣的社交媒體設計與使用可以提升逆境中的心理健康)。我們明白,很多相關的案例與嘗試尚在發展階段,但我們鼓勵對新近案例的及時觀察與總結。

我們不僅歡迎實證研究,也歡迎理論反思與建構。就研究方法而言,無論是問卷調查、訪談、民族誌研究,或是大數據分析均表歡迎。具體而言,工作坊歡迎學者就以下議題展開討論:

  • 新聞媒體行業的商業危機、信任危機、人才危機等挑戰及出路
  • 解困式新聞(solutions journalism)的理論與實踐
  • 以連接社羣(community)為理念的媒體形態
  • 在修復社會的背景之下,對媒體功能和新聞範式的再思考
  • 媒體行動主義(media activism)的新角色和新形式
  • 短視頻、podcast、newsletter等新近流行的媒介在社會修復的過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 如何讓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產生正面影響
  • 如何對抗網絡噴子(trolls)等惡意角色對輿論生態的破壞
  • 互聯網平台企業在修復與重建社會中的作用
  • 與降低極化、促進溝通、增加理解與共情相關的創新案例
  • 媒體在反思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生物的連接中的角色
  • 其它與「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相關的議題

 

訪問計劃內容

- 訪問學者由2023年1月5日開始,在中大訪問13天。

- 所有訪問學者必須提交論文,並在2023年1月13日-14日舉行的「傳媒與社會的韌性、修復與重新連接」工作坊上宣讀。

 

會議流程

會議手冊

會議報名

  

訪問學者名單(按照姓氏英文字母排序)

 

姓名 院校及職稱
區翠恩 臺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研究生
卞冬磊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蔡玉玲 2021-22哈佛大學尼曼學人、前《鏗鏘集》編導
莊元薰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丁進 公共誠信中心幕僚長
方師師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安琪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黃春燕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黃聿清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賈牧笛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錦輝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龍飛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武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於思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
鄧鍵一 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曾姿穎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助理教授
王東林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
王韻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楊涵庚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楊曉冬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周曉璇 女權行動者、中國 #metoo 運動參與者、編劇

 

 

工作坊委員會

魏然教授(常務召集人)、方可成教授(專題召集人)、陳韜文教授、李立峯教授、朱順慈教授、梁海教授

 

訪問計劃秘書

程曉萱博士 
電話:(852) 3943 8709 
電子郵件: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