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UHK - 第五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第五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第五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媒體2.0 X 社會21:新聞與閱聽人再界定

visitingscholar5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12年初推出第五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此次訪問研究主題為「媒體2.0 X 社會21:新聞與閱聽人再界定」。為配合《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五周年誌慶,此次訪問計劃將以國際會議的形式進行,獲邀學者將在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為期一周之訪問,並在國際會議期間(2012年1月6-7日)發表論文,訪問期間的交通及住宿費用將由學院提供。


訪問計劃的目的
促進文化中國華語傳播學者的交流,加強彼此的聯繫。
提高華語傳播研究的水平,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為學者提供研究寫作與論文發表的機會。


訪問計劃內容
訪問學者計劃舉行日期為2012年1月4-11日,其中1月6-7日為國際會議,所有獲邀學者必須出席,並在此期間發表論文。留港期間的活動基本上由學者按需要自由決定。


會議主題
現代社會受到資訊科技及全球化的衝擊,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更迭,而傳播生態也起了重大的轉變,甚至衝擊傳播理論的基礎。媒體在社會中扮演核心的角色,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平台和推動力量。社會理論家Zygmunt Bauman因應當代社會的流動加速和普及而稱此形態為「液態現代」,我們或可因傳播與社會互動的加劇和中心化而稱此為「媒體現代」。如果社會固態在「液態現代」中溶解,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在「媒體現代」中,社會事物莫不揮發為影像?華人社會與西方社會的特點不盡相同,但是華人社會重構的速度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傳播的影響力更是位居要中。在強調流動性的社會中,事物的邊界變得模糊、不穩定,融合成了常規,這在符號化的媒介世界,更是如此。在此社會背景下,我們召開是次會議。

此次會議主題共三個,分列如下:
主題(一):誰引用誰?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
主題(二):重構新聞:液態新聞?新聞與新聞工作再定義
主題(三):重構閱聽人:自我傳播抑或大眾傳播?

訪問學者(暫定)

姓名 學術機構
李紅濤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講師
佘世紅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周裕瓊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林照真 台灣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
洪貞玲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紀莉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胡元輝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韋路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
翁秀琪 台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客座教授
郭大為 英國西敏寺大學傳播與媒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郭文平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所)助理教授
陳憶寧 台灣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
童靜蓉 英國萊斯特大學傳媒系講師
黃鈴媚 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
潘忠黨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傳播藝術系教授
蔡念中 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
鄭宇君 台灣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蘇蘅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訪問計劃小組
陳韜文、馬傑偉、馮應謙、邱林川、黃懿慧、李立峰、羅文輝、蘇鑰機


訪問計劃秘書
電話:3943 7701(黃智誠)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