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性別與傳媒」工作坊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20年初推出第十三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及工作坊,本屆主題為「性別與傳媒」,將由本院「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C研中心)主辦。本屆共有十位學者獲邀參加工作坊。
訪問計劃目的
- 促進華語傳播學者交流,加強彼此聯繫。
- 提高華語傳播研究水準,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 為學者提供研究、討論與發表論文的機會。
工作坊主題
1960年代以來,各國性別平權運動風起雲湧,傳播學也開始關注女性和媒介的相關課題。從早期《爐床與家庭》、《性別化的人生》等開山之作,到如今百家爭鳴的各類理論,都使性別與傳媒研究在學界受到廣泛關注。
性別與傳媒研究除了建基於新聞與傳播學研究外,亦吸收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學科領域的成果,強調理論思考與現實問題的探討。隨著互聯網普及,當前的性別與傳媒研究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由於數字媒體的迅速發展,讓更多人可以親自或透過媒介參與性別平權運動,造成性別平權運動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網絡媒體也助長了仇恨言論、網絡暴力、厭女文化「misogyny」等可能阻礙平權運動發展的因素。此外,隨著韓國、日本、香港、台灣以及中國大陸陸續出現各種性別平權主張、運動和立法進程,亞洲面臨的性別與傳媒議題有其獨特性,更值得傳播學者特別關注。
因此,本屆工作坊希望探討大中華地區性別與傳媒的相關議題,我們希望有興趣參與工作坊的學者針對下列議題發表論文:
- 性別與傳媒的在地理論:如何建構理論研究大中華乃至亞洲地區獨特的性別傳播現象?如何在具體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現有的理論?如何與現有理論進行對話?如何理解性別傳播研究中的「西方話語霸權」?
- 傳播者、傳播內容及受眾是性別與傳播研究最經典的三個研究領域,其關心的問題主要環繞傳播媒介工作者的性別角色與性別在傳媒中如何再現?受眾如何理解媒介呈現的性別角色?在多元化的傳播環境中,傳播者和受眾角色漸趨模糊,這種趨勢如何影響性別的媒體再現與媒體效果?
- 社會運動和反彈:數字媒體提供了廣闊的動員平台。近幾年#MeToo等標籤運動「hashtag activism」如火如荼,反性騷擾運動得到了學界和公眾的熱烈關注和討論,也引來保守勢力反彈及仇恨言論,社會大眾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媒體的報導對公民社會、法治倫理及受眾的認知與態度可能產生那些影響?
- 性別、階級、種族等議題的相關研究:從黑人女權主義者同時爭取種族平等和性別平等開始,性別、階級、種族的交叉性研究思路、方法論與實踐便對性別與傳媒研究有深遠影響。這些議題涉及的具體研究問題相當廣泛,包括媒介如何報導女權運動和性平權運動、女性勞工運動問題等。
- 其他性別、傳媒相關課題。
訪問計劃內容
- 訪問學者由2020年1月13日開始,在中大訪問一個星期左右。
- 所有訪問學者必須參與在2020年1月15-16日舉行的「性別與傳媒」工作坊,並報告論文,參與學術交流活動。
訪問學者名單
姓名 | 院校及職稱 |
方念萱 |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甘麗華 |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
黃月琴 |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
焦霖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
李匯群 |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 |
閭丘露薇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助理教授 |
蕭蘋 | 台灣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行銷傳播管理所教授 |
王國鳳 | 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
王嵩音 | 台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 |
袁豔 |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
工作坊委員會
邱林川教授(常務召集人)、廖雪婷教授(專題召集人)、陳韜文教授、羅文輝教授、李立峯教授、黃懿慧教授、朱順慈教授
訪問計劃秘書
程曉萱
電話:(852) 3943 8709
電子郵件: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