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Clement Y.K.
SO, Clement Y. K. Ph.D.
(852) 3943-7665 Research Interests:
Current Research:
Teaching Interests:
Advice to students:
|
|
Publication List: 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Melki, J., Kozman, C., Mellado, C., Elórtegui, C., So, C. Y. K., Movahedian, M., Salim, S. K., & Farhat, S. (2022). Selective exposure during uprising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s uses in Chile, Hong Kong, Iran, Iraq, and Leban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0(0). https://doi.org/10.1177/17480485221144582 Kozman, C., So, C. Y. K., Salim, S. K., Movahedian, M., El Amin, J., & Melki, J. Social media behavior during uprisings: Selective sharing and avoidance in the China (Hong Kong), Iran, Iraq, and Lebanon protests. 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2022.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2-0053 So, C. Y. K. (Ed.). (2019).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Content Analysis: Reflections on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d Beyond. I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pp. 1-27).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ee, P. S. N., So, C. Y. K., Lee, F. L. F., Leung, L., & Chan, M. (2018).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partisanship – A subaltern public sphere's role in democracy.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5(7), 1949-1957. So, Clement Y. K. (2017). Hong Kong Media and Politics Revisited in 2017: Introdu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4), 333-337. Lee, Paul S. N., So, Clement Y. K., Leung, Louis, Lee, Francis L. F., and Chan, Michael (2017). The struggle for hegemony: The emergence of a counter-public sphere in post-1997 H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4), 338-359. Lee, Francis L.F., Lee, Paul S.N., So, Clement Y.K., Leung, Louis, and Chan, Michael (2017). Conditional impact of Facebook as an information source on political opinions: The case of political reform in Hong Kong.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3), 365-382. So, Clement Y. K. (2017). More coverage is less confidence? Media’s portraya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H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4), 377-394. So, Clement Y. K. (2017). Mapping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hat the literature reveals. In Joseph M. Cha & Francis L. F. Lee (Eds.), Advancing comparativ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2-35).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Lee, Paul S. N., So, Clement Y. K. and Leung, Louis (2015). Social media and umbrella movement: Insurgent public sphere in form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 vol. 8 no. 4. Lee, Alice Y. L., & So, Clement Y. K. (2014). Media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unicar, Vol. 21, No. 42, pp. 137-145. Lo, Ven-hwei, Wei, Ran, So, Clement Y. K., & Zhang, Guoliang (2013). The influence of third-person effects on support for restrictions of Internet pornograph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In Francis L. F. Lee, Louis Leung, Jack L. Qiu, & Donna S. C. Chu (Eds.), Frontiers in new media research (pp. 191-204).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Chan, Joseph M., Lee, Francis L. F., & So, Clement Y. K. (2012). Journalists in Hong Kong: A decade after 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In David H. Weaver & Lars Willnat (Eds.), The global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 (pp. 22-35).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So, Clement Y. K. (2011). Hong Kong return migrants: Their newsworthiness and significance.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 Vol. 7, No. 1, pp. 119-151. So, Clement Y. K. (2010). The rise of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 citation study of SSCI journal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0, No. 2, pp. 231-248. Lo, Ven-hwei, So, Clement Y. K., & Zhang, Guoliang (2010).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on Internet pornography exposur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 No. 1, pp. 10-27. Lee, Alice Y. L., & So, Clement Y. K.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online news media: Toward a core partnership strategy. In Louis Leung, Anthony Y. H. Fung, & Paul S. N. Lee (Eds.), Embedding into our liv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et (pp. 323-346).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So, Clement Y. K., & Lee, Alice Y. L. (2007). The radio phone-in talk show as the people's council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In Joseph Y. S. Cheng (Ed.),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its first decade (pp. 827-852).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So, Clement Y. K., and Chan, Joseph M. (2007). Professionalism, politics and market force: Survey studies of Hong Kong journalists 1996-2006.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7, No. 2, pp. 148-158. Lee, Alice Y. L., and So, Clement Y. K. (2007). Hong Kong: The crown jewel of broadband for China with the second highest broadband penetration in the world. In Louisa S. Ha & Richard J. Ganahl III (Eds.), Webcasting worldwide: Business models of an emerging global medium (pp. 279-29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o, Clement Y. K. (2006). Media advocacy, political stance, and the reporting of election scandals. In Hsin-chi Kuan & Timothy Ka-ying Wong (Eds.), The 2004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in Hong Kong (pp. 81-114).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ee, Alice Y. L., & So, Clement Y. K. (2005). Global media for local use: The development of webcasting in Hong Kong. Media Asia, Vol. 32, No. 4, pp. 226-233.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5). The surrogate democracy function of the media: Citizens' and journalists' evaluations of media performance. In Angela Romano & Michael Bromley (Eds.),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Asia (pp. 66-8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ee, Francis L. F.,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5). Evaluation of media and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The role of education among Hong Kong citizen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5, No. 1, pp. 37-56. Pan, Zhongdang,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an, & So, Clement Y. K. (2005). To cheer for the family-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during the Hong Kong handover. In Tao Dongfeng & Jin Yuanpu (Eds.),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pp. 40-68).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Lee, Paul S. N., Leung, Louis, & So, Clement Y. K. (2004). Towards intelligent societi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customization, flexibility,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In Paul S. N. Lee, Louis Leung, & Clement Y. K. So (Eds.),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Toward intelligent societies (pp. 1-20).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So, Clement Y. K., & Lee, Alice Y. L. (2004). Doing e-commerce in electronic newspapers: Toward a network partnership model. In Paul S. N. Lee, Louis Leung, & Clement Y. K. So (Eds.),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Toward intelligent societies (pp. 35-60).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3). The surrogate democracy function of the media: Citizens' and journalists' evaluations of media performance. In Siu-Kai Lau, Ming-kwan Lee, Po-san Wan, & Siu-lun Wong (Eds.),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1 (pp. 249-276).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 Clement Y. K. (2002). "Democratic bias" no more: The return to non-partisan election reporting. In Kuan Hsin-chi, Lau Siu-kai, & Timothy Ka-ying Wong (Eds.), Out of the shadow of 1997? The 2000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p. 69-98).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ee, Alice Y. L., & So, Clement Y. K. (2002). Dissolving boundaries: The electronic newspaper as an agent of redefining social practices. In Joseph M. Chan & Bryce T. McIntyre (Eds.), In search of boundaries: Communication, nation-stat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pp. 72-94). Westport, CT: Ablex. Lee, Alice Y. L., & So, Clement Y. K. (2001). Electronic newspaper as digital marketplaces. World Futur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 Vol. 57, pp. 395-415. Pan, Zhongdang,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1). Orchestrating the family-nation chorus: Chinese media and nationalism in the Hong Kong handover.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 4, No. 3, pp. 331-347. Lee, Chin-Chuan, Pan, Zhongdang,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1). Through the eyes of U.S. media: Banging the democracy drum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51, No. 2, pp. 345-365. Shibuya Kumiko, Fong, Eric, Lam, Ming-Long, & So, Clement (2001). Return migrat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s in Toronto. In Alvin Y. So, Nan Lin, & Dudley Poston (Eds.) The Chinese triangle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es (pp. 253-268).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 Pan, Zhongdang, & So, Clement Y. K. (2000). National prisms of a global "media event." In James Curran &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3 rd ed., pp. 295-309). London: Arnold. Pan, Zhongdang,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2000). One event, three stories: Media narratives from cultural China of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In Chin-Chuan Lee (Ed.), Power, money,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pp. 271-287).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o, Clement Y. K., Chan, Joseph M., & Lee, Chin-Chuan (2000). Hong Kong SAR (China). Shelton A. Gunaratne (ed.) Handbook of the media in Asia. New Delhi: Sage, pp. 527-551. So, Clement Y. K., Chan, Joseph M., & Lee, Chin-Chuan (2000). Macau SAR (China). Shelton A. Gunaratne (ed.) Handbook of the media in Asia. New Delhi: Sage, pp. 552-560. So, Clement Y. K., & Mok, Caterina L. M. (1999). The media's uncertain future. China Perspectives, No. 26, November/December, pp. 39-42. So, Clement Y. K. (1999). Fairness of press coverage: Four factors compared. In Hsin-chi Kuan, Siu-kai Lau, Kin-sheun Louie, & Timothy Ka-ying Wong (Eds.), Power transfer and electoral politics: The first legislative election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p. 185-214).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So, Clement Y. K., & Chan, Joseph M. (1999). Research on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An overview. In Clement Y. K. So & Joseph M. Chan (Eds.)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Case studies from 1967 to 1997 (pp. 1-31).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 Clement Y. K. (1999). Dialectic of journalistic orientation: A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government news by the Hong Kong press. In Clement Y. K. So & Joseph M. Chan (Eds.),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Case studies from 1967 to 1997 (pp. 95-136).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an, Zhongdang,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 & So, Clement Y. K. (1999). One event, three Stories: Media narratives of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in cultural China. Gazette, Vol. 61, No. 2, pp. 99-112. So, Clement Y. K. (1998). Citation ranking versus expert judgment in evaluating communication scholars: Effects of research specialty size and individual prominence. Scientometrics, Vol. 41, No. 3, pp. 325-333. Chan, Joseph M., Ma, Eric K.W., and So, Clement Y. K. (1997). Back to the future: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for the Hong Kong mass media. In Joseph Cheng (Ed.), The Other Hong Kong report 1997 (pp. 455-481).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So, Clement Y. K. (1996). Pre-1997 Hong Kong press: Cut-throat competition and the chang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 In Mee Kau Nyaw & Si Ming Li (Eds.), The other Hong Kong report 1996 (pp. 485-505).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So, Clement Y. K., and Lee, Alice Y. L. (1995). Tapping "yacht immigrants": Overseas editions of Hong Kong newspapers as econo-cultural spinoff.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5, Vol. 5, No. 2, pp. 122-141. So, Clement Y. K. (1990). Openness index and affinity index: Two new citation indicators. Scientometrics, Vol. 19, No. 1-2, pp. 25-34. So, Clement Y. K. (1989). Frequency terms do have consensus meanings. Journalism Educator, Vol. 44, No. 1, pp. 54-57. So, Clement Y. K. (1988). Citation patterns of core communication journals: An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15, pp. 236-255. So, Clement Y. K. (1987). The Summit as war: How journalists use metaphor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64, pp. 623-626.
Chinese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蘇鑰機(2022)。〈卡茨的影響:從引文分析看他的學術貢獻〉。《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9期,頁233–251。 蘇鑰機(2021)。機構歷程與社會變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展省思。《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1卷第1期,頁5-31。 蘇鑰機、羅文輝、紀盈如. (2019).《香港免費報對付費報的替代與時間取代效果:長期追蹤調查研究》. 《傳播研究與實踐》 第9卷第1期, 105-130頁. 蘇鑰機 (2016)。《什麼是新聞?》,《新聞理論研究導引》,丁和根編 167-181頁,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16)。《歐美媒體的十二個新趨勢》,《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蘇鑰機、陳淑薇主編 309-330頁,中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5)。「市場導向新聞3.0」《香港傳媒新世紀》,李少南編,第二版,頁207-22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編) (2015)。「記者調查研究與新聞業的發展趨勢」。《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2期,頁1-17。 鄧鍵一、程曉萱、蘇鑰機 (2014)。「報人、報業與香港社會變遷:《明報》、《信報》和《蘋果日報》的個案探討」。《國際新聞界》,8月號,頁23-37。 蘇鑰機 (2014)。「霍爾:他的著作和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9期,頁17-24。 蘇鑰機 (2014)。「新聞學研究的挑戰與轉型」。洪浚浩主編,《傳播學新趨勢》(頁534-553)。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13) <後記:再談香港新聞界的特點>,《一人又一故事 —— 新聞人再訴心聲》 蘇鑰機、張宏艷、李玉茹主編. 頁453 - 456。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等 (2013)。「中華傳播研究的現況:誰做甚麽和引用誰」。《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3期,頁31-80。 蘇鑰機 (2013)。「檢視兩岸多地的中華傳播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3期,頁1-6。 蘇鑰機 (2013)。「『學術出版與傳播研究』圓桌會議討論」。《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3期,頁7-30。 蘇鑰機 (2013)。「香港傳統新聞媒體的戰略轉型」。《多媒體融合時代傳播策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頁57-60。重慶: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蘇鑰機 (2013)。「加國記者看香港回歸」。蘇鑰機、張宏艷、李玉茹主編,《一人又一故事——新聞人再訴心聲》(頁421-426)。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3)。「再談香港新聞界的特點」。蘇鑰機、張宏艷、李玉茹主編,《一人又一故事——新聞人再訴心聲》(頁453-456)。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3)。「新意念、新媒體、新模式:美國傳媒業的發展」。謝耘耕、陳虹主編,《新媒體與社會》(第五輯)(頁329-33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鑰機 (2012)。「科技變天——美國報業新趨勢」。謝耘耕、徐浩然主編,《傳媒領袖大講堂(第三輯)》(頁30-4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文輝、蘇鑰機、張國良 (2012)。「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網絡色情的第三人效果」。馮應謙、黃懿慧編,《華人 傳播想像》(頁265-29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蘇鑰機、譚麗珊、鄧晧文 (2012)。「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蘇鑰機主編,《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頁64-76)。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2)。「香港報章如何報道『西九』事件及『僭建』事件」。蘇鑰機主編,《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頁78-83)。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蕭諭禧 (2012)。「特首候選人民望走勢:中大調查結果」。蘇鑰機主編,《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頁180-193)。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蕭諭禧 (2012)。「誰喜歡誰:特首選舉中的群組及階層分析」。蘇鑰機主編,《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頁195-200)。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蕭諭禧 (2012)。「勝選關鍵因素:中央為先政綱包尾」。蘇鑰機主編,《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頁202-206)。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1)。「為何新聞多是負面的?」。王淑英、馮應謙、蔡子強合編,《八度空間——社會科學的視角》(頁128-13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 蘇鑰機 (2011)。「電腦輔助採訪——經驗與方法」。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主編,《獨家新聞解碼》(頁256-267)。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1)。「香港的偵查報道——分析與總結」。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主編,《獨家新聞解碼》(頁281-289)。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李月蓮 (2011)。「從四川地震報道看新聞專業主義」。單波、石義彬、劉學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頁191-2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10)。「四川地震與香港記者專業精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全球傳媒評論V》(頁155-161)。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10)。「一個未有報道的故事」。蘇鑰機、張宏艷、譚蕙芸、李玉茹主編,《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頁137-139)。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0)。「香港新聞界的一些特點和核心價值」。蘇鑰機、張宏艷、譚蕙芸、李玉茹主編 (2010)。《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頁468-472)。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 (2010)。「公共關係碩士課程設立之思考──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頁103-107。 蘇鑰機 (2010)。「香港藝人裸照事件:比較免費報紙與收費報紙的報道」。雷躍捷主編,《大眾傳播與媒介批評──首屆兩岸三地媒介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6-23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9)。「香港中文大學的新媒體與企業傳播課程:理念與實踐」。陳先紅、何舟主編,《新媒體與公共關係研究》(頁207-215)。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李月蓮、蘇鑰機 (2009)。「寬帶普及率世界第二──中國寬帶之王冠」。哈筱盈、理查德甘那主編,杭敏、劉麗群編譯,《全球網播──新媒介商業運營模式》(頁204-21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8)。「四川地震記者問卷調查結果」。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陳貝琼編,《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頁238-242)。香港:香港新聞教育基金。 蘇鑰機 (2008)。「記者的專業 專業的記者」。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陳貝琼編,《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頁244-247)。香港:香港新聞教育基金。 蘇鑰機 (2008)。「新聞道德和甚麽因素相關?」。《國際新聞界》,總166期,2008年8期,頁5-10。 蘇鑰機、陳韜文 (2007)。「專業主義、新聞自由與市場力量:回歸後香港新聞界的恆與變」。《傳播與社會學刊》,3 期,頁 53-71。 蘇鑰機、李月蓮 (2007)。「媒體理論」。魯曙明、洪浚浩編,《傳播學》( 頁 30-5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6)。「為何啖《蘋果》?」。王淑英、殷偉憲、蔡子強合編,《無解良品:社會科學的可能》( 頁 124-13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 蘇鑰機、李月蓮 (2004)。「新聞網站作為『數碼市集』的發展 — 比較五個地區新聞網站的表現」。郭鎮之編,《全球化與文化傳播》( 頁 172-189)。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少南、梁永熾、蘇鑰機 (2004)。「全球化的影響:邁向智能社會」。《中國傳媒報告》,3 卷,2 期,頁 4-15。 蘇鑰機 (2004)。「美國報章如何報道中美撞機事件」。方漢奇、李文、王天定編,《新聞春秋:世界華文媒體與華夏文明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337-344)。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3)。「市場導向下的新聞傳媒」。李少南編,《香港傳媒新世紀》( 頁 99-124)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3)。「香港的新聞傳媒、政府與社會凝聚力」。《青年研究學報》。6卷,1期 ,頁1-8。 陳韜文、李金銓、潘忠黨、蘇鑰機 (2002) 。「國際新聞的『馴化』:香港回歸報導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73 期,頁 1-27 。 蘇鑰機 (2001) 。「 網絡年代的辯證思考:打破迷思與建立『動態中庸』」。吳信訓、王軍、林愛珺編,《 21 世紀新聞傳播研究 》( 頁 135-143) 。 汕頭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李月蓮 (2001) 。「新聞網站、公共空間與民主社會」。《 二十一世紀 》,63 期,2月號,頁 28-35 。 蘇鑰機、陳韜文 (2001) 。 「一項有關傳媒使用、青少年類型及傳播影響的研究」 。吳俊雄、張志偉編,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 》 ( 頁 488-497)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蘇鑰機 (2000) 。「發揮皮匠效應.提高學術素質」。《傳播研究簡訊》, 22 期,頁 4-6 。 蘇鑰機 (2000) 。「新科技環境下傳媒的互動和監管」。何安達、許冬華主編,《香港 2000 社會趨勢與政策分析》 ( 頁 64-75) 。香港:網上頻道有限公司。 李月蓮、蘇鑰機 (2000) 。 「 電子報在資訊時代的社會功能和影響 」 。 《 二十一世紀 》 , 57 期, 2 月號,頁 126-134 。 蘇鑰機 (1999) 。「傳播學研究之我見」。袁軍、龍耘、韓運榮編,《傳播學在中國——傳播學者訪談》 ( 頁 357-366)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蘇鑰機 (1999) 。「用欣賞指數量度節目品質—香港的經驗」。《廣視與電視》, 14 期,頁 139-166 。 陳韜文、馬傑偉、蘇鑰機 (1997) 。「回到未來:香港大眾傳媒的回顧與前瞻」。鄭宇碩編,《香港評論》 ( 頁 415-438)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以中文及英文出版 ) 蘇鑰機 (1997) 。「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朱立、潘忠黨主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 ( 頁 215-233) 。香港:鑪峰學會。 蘇鑰機 (1996) 。「傳播學的科際網絡及未來走向」。暨南大學新聞學系編,《面向 21 世紀的新聞與傳播》 ( 頁 375-388)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韜文、蘇鑰機 (1996) 。「以範例問題帶動的新聞實務教育—從《大學線》月刊說起」。《台大新聞論壇》, 1 卷, 4 期,頁 224-250 。 陳韜文、蘇鑰機 (1996) 。「新聞實務教育新方向:《大學線》月刊的經驗」。《新聞與傳播研究》, 3 卷, 4 期,頁 89-92 。 蘇鑰機 (1995) 。 「學術邊陲地區的傳播研究發展—三個中國社會的啟示」 。藏國仁編, 《中文傳播研究論述》 ( 頁 39-55)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中心。 蘇鑰機、陳韜文 (1993) 。「一項有關傳媒使用、青少年類型及傳媒影響的研究」。周永新編,《大眾傳媒與青少年》 ( 頁 9-18) 。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 蘇鑰機 (1992) 。「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媒的共棲和雜交現象」。朱立、陳韜文編,《傳播與社會發展》 ( 頁 149-167)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Books 蘇鑰機 、陳淑薇主編 (2016)。《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張宏艷、李玉茹主編 (2013)。《一人又一故事——新聞人再訴心聲》。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主編 (2012)。《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主編 (2011)。《獨家新聞解碼》。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張宏艷、譚蕙芸、李玉茹主編 (2010)。《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蘇鑰機、陳惜姿、翁愛明、陳貝琼編 (2008)。《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香港:香港新聞教育基金。 馮應謙、吳廷俊、李少南、蘇鑰機編 (2007) 。 《全球化華文媒體的發展和機遇》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蘇鑰機、陳懷林、李金銓、魏然 (2004) 。 《變遷中的大陸、香港、台灣新聞人員》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Lee, Paul S. N., Leung, Louis, & So, Clement Y. K. (Eds.). (2004).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Toward intelligent societies.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Lee, Chin-Chuan, Chan, Joseph Man, Pan, Zhongdang, & So, Clement Y. K. (2002). Global media spectacle: News war over Hong Ko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蘇鑰機、鍾庭耀主編 (2001) 。 《電視節目欣賞指數:香港經驗》 。香港: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顧問團。
Professional Magazine Articles 蘇鑰機 (2016)。「被「本土化」的俄國獨立傳媒」。《明報》 - “觀點”,頁A32。6月23日。 蘇鑰機 (2016)。「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傳媒透視》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066,5月12日。 蘇鑰機 (2016)。「從炒姜事件看新聞管理」。《明報》 - “觀點”,頁A32,05.12。 蘇鑰機 (2016)。「新聞不自由,社會就要死」。《傳媒透視》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064,4月23日。 蘇鑰機 (2016)。「是時候檢討網媒採訪權了」。 《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search/?q=%E8%98%87%E9%91%B0,4月1日。 蘇鑰機 (2016)。「香港新聞自由指數:下跌和原因」。《明報》 - “觀點”,頁B14,3月31日。 蘇鑰機 (2016)。「「亂」的名字 「暴」的姓氏」。《明報》 - “觀點”,頁A30,3月3日。 蘇鑰機 (2016)。「周子瑜事件:娛樂與政治之間」。《明報》 - “觀點”,頁A28,1月28日。 余皓懿 及 蘇鑰機 (2016)。「報章如何報導和塑造黃之鋒」。《傳媒透視》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index.php,1月28日。 蘇鑰機 (2015)。「《南華早報》易手的政經聯想」。《明報》 - “觀點”,頁A31,12月24日。 蘇鑰機 (2015)。「新聞與傳播可以點教」。 《明報》 - “觀點”,頁A30,11月19日。 蘇鑰機 (2015)。「細說中大新傳50年」。 《明報》 - “副刊世紀”,頁D04,10月31日。 蘇鑰機 (2015)。「傳媒表現和新聞自由的隱憂」。《明報》 - “觀點”,頁A32,10月22日。 蘇鑰機 (2015)。「歐美新聞業的新趨勢」。 《明報》 - “觀點”,頁A30,9月10日。 蘇鑰機 (2015)。「傳統新聞媒體仍然主場」。 《明報》 - “觀點”,頁A30,8月13日。 蘇鑰機 (2015)。「政改中的傳媒和分眾」。《明報》 - “觀點”, 頁A34,7月9日。 蘇鑰機 (2014)。「科技與傳統對歐洲媒體的影響」。《傳媒透視》,6月18日。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media/pdf/pdf_1403061517.pdf 蘇鑰機等 (2014)。「從施政報告看不同特首的風格和關注」。《傳媒透視》,1月號,頁2-5。 蘇鑰機 (2013)。「港台風波的民意和反思」。《傳媒透視》,4月號,頁4-5。 蘇鑰機、葉菁華 (2013)。「報紙手機平台逐漸興起」。《傳媒透視》,1月號,頁7-9。 蘇鑰機 (2012)。「香港記者看哪家的新聞?」。《傳媒透視》,10月號,頁2-4。 蘇鑰機 (2012)。「傳播學的中國播種人」。《財新新世紀周刊》,第39期,10月8日,總第521期,頁114。 So, Clement Y. K. (2012)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mong Chinese scholars: More is yet to come (hopefully)?" 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sletter, June 2012, pp. 6-8. 蘇鑰機 (2012)。「科技變天:美國報業新趨勢」。《傳媒透視》,6月號,頁4-6。 蘇鑰機、譚麗珊、鄧晧文 (2012)。「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傳媒透視》,4月號,頁6-8。 蘇鑰機 (2012)。「香港報章如何報道『西九』事件及『僭建』事件」。《傳媒透視》,3月號,頁2-3。 蘇鑰機 (2011)。「傳媒『飢饉24』的啓示」。《拓思》,第64期,頁18-20。 蘇鑰機、陳韜文 (2011)。「傳媒公信力評分因年齡層而變化」。《傳媒透視》,1月號,頁2-3。 蘇鑰機、陳韜文、李立峯 (2010)。「從傳媒操守的惡化到報評會的效能」。《香港報業評議會十周年特刊》,頁50-51。 蘇鑰機 (2010)。「歐洲報刊和電視的發展趨勢」。《傳媒透視》,7月號,頁7-9。 蘇鑰機 (2009)。「香港傳媒如何應對金融海嘯的衝擊」。《信報財經月刊》,2009年11月號,第392期,頁90-97。 蘇鑰機 (2009)。「甚麼是RT?HK何處去?」。《傳媒透視》,8月號,頁2-4。 蘇鑰機、鍾庭耀 (2009)。「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傳媒透視》,7月號,頁10-13。(也刊於《選舉評論》,2009年9月,第7期,頁97-103。) 蘇鑰機 (2009)。「免費報紙對香港讀者市場的影響」。《傳媒透視》,5月號,頁6-8。 蘇鑰機 (2007)。「香港免費報紙的特色和影響」。《第十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論文集》,11月,台北,頁65-79。 王家英、蘇鑰機 (2007)。《香港公營廣播的未本走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蘇鑰機、陳韜文 (2007) 。 「香港新聞界回歸十年的表現」 。 《信報財經月刊》 , 365 期 , 8 月號,頁 39-41 。 蘇鑰機 (2007) 。 「 2006 年香港報業概況」 。宋建武主編, 《 2006 中國報業年鑒》 ( 頁 123-125) 。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So, Clement Y. K. (2006). Hong Kong Apple Daily: Its style and impact. In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WAN),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newspaper: Analysing strategic develop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ess industry. Vol. 6, Report No. 1, pp. 35-37. 蘇鑰機 (2006) 。 「如何訓練明天的傳媒工作者」 。 《信報財經月刊》, 349 期 , 4 月號,頁 23-25 。 蘇鑰機 (2006) 。 「 NEA 的五個特點」 。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 20 周年誌慶特刊》, 頁 56 。 蔡志厚、蘇鑰機 (2006) 。 「香港免費報章內容風格各異」 。 《傳媒透視》 , 1 月號,頁 4-6 。 蘇鑰機 (2006) 。 「免費報紙:資訊時代的新星」 。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 10 周年特刊》 ,頁 48-51 。 蘇鑰機 (2005) 。 「尊重被採訪者的四項原則和八個問題」 。 《第九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論文集》, 8 月,新彊烏魯木齊 ,頁 86-89 。 蘇鑰機等 (2005) 。 「香港報章海嘯報道分析」 。 《記者之聲》 , 4 月號,頁 13-15 。 蘇鑰機、謝貝嬈、徐翠桃、聶惠欣、張愛蓮 (2005) 。「從巨星之死看隱惡揚善的報導手法」 。 《傳媒透視》 , 1 月號,頁 12-13 。 蘇鑰機 (2004) 。 「經濟利益與客觀報道:如何看待這個矛盾的共同體」 。 《第八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論文集》, 11 月 16-19 日,香港 ,頁 43-48 。 蘇鑰機、鍾庭耀 (2004) 。 「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的意義和作用」 。 《傳媒透視》 , 4 月號,頁 8-9 。 蘇鑰機 (2003) 。 「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的啟示」 。 《傳媒透視》 , 12 月號,頁 2-3 。 蘇鑰機、陳素娟 (2003) 。 「如何統計『七一大遊行』人數」 。 《傳媒透視》 , 7 月號,頁 6-8 。 蘇鑰機 (2003) 。 「再看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 。 《傳媒透視》 , 2 月號,頁 6-9 。 蘇鑰機 (2003) 。 「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 。 《傳媒透視》 , 1 月號,頁 2-5 。 蘇鑰機、陳韜文 (2002) 。 「香港傳媒 —— 『不負責任主導者』 VS 『客觀反映者』」 。 《傳媒透視》 , 8 月號,頁 2-4 。 蘇鑰機 (2002) 。 「遮打花園事件:調查結果」 。 《記者之聲》 , 8 月號, 1 期,頁 8-11 。 蘇鑰機 (2002) 。 「改善新聞生態的幾點建議」 。 《記者之聲》 , 2 月號, 3 期,頁 22-24 。 蘇鑰機 (2001) 。 「香港傳媒公信力與道德操守:回顧、現況及展望」 。 《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研討會論文集》, 12 月 12-16 日,澳門 ,頁 37-44 。 蘇鑰機 (2001) 。 「網絡傳媒年代的三個迷思」 。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成立五週年紀念特刊》 ,頁 32-34 。 蘇鑰機 (2001) 。 「網絡傳媒年代的三個迷思」 。 《中國報業》 , 11 期,頁 67-68 。 蘇鑰機 (2001) 。 「 2001 香港傳媒生態 —— 由新聞工作者問卷調查說起」 。 《傳媒透視》 , 11 月號,頁 4-6 。 蘇鑰機 (2001) 。 「相片中的立會選舉與報章政治」 。 《記者之聲》 , 2 月號, 3 期,頁 20-21 。 蘇鑰機 (2000) 。 「網絡時代對新聞傳播的衝擊」 。 《傳媒透視》 , 12 月號,頁 8-9 。 蘇鑰機 (2000) 。 「網絡新聞八個問題與自律機制」 。 《香港之窗》 , 42 期, 12 月,頁 35-37 。 蘇鑰機 (2000) 。 「網絡新聞的八個問題與自律機制」 。 《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研討會論文集》, 11 月 14-16 日,台北 ,頁 58-66 。 蘇鑰機 (2000) 。 「新科技對記者的七項挑戰」 。 《記者之聲》 , 2 月號, 3 期,頁 4-5 。 蘇鑰機 (2000) 。 「香港青少年傳媒習慣:娛樂萬歲」 。 《傳媒透視》 , 2 月號,頁 12-13 。 蘇鑰機 (1999) 。 「網絡新聞的特點及帶來的衝擊」 。 《香港之窗》 , 35 期, 10 月,頁 32-33 。 蘇鑰機 (1999) 。 「欣賞指數十問十答」 。 《傳媒透視》 , 6 月號,頁 2-5 。 蘇鑰機、陳韜文、李金銓 (1999) 。 「傳媒公信力每況愈下」 。 《明報走過 40 年邁向新世紀》 , 6 月 8 日,頁 10 。 蘇鑰機 (1999) 。 「從『憂報質』到『優質報』」 。 《明報走過 40 年邁向新世紀》 , 6 月 8 日,頁 18-19 。 蘇鑰機 (1998) 。 「自我檢查陰影未去、新聞操守問題突顯」 。 《傳媒透視》 , 1 月號,頁 2-4 。 蘇鑰機 (1998) 。 「邁向廿一世紀的報紙何去何從」 。 《星島日報創刊六十周年紀念特刊》 , 8 月 1 日,頁 122-123 。 蘇鑰機 (1998) 。 「從整體傳媒結構看香港電台的定位」 。 《傳媒透視》 , 4 月號,頁 16-18 。 蘇鑰機 (1998) 。 「報導充足、分析不力—評九八立法會選舉報章的表現」 。 《傳媒透視》 , 6 月號,頁 10-11 。 蘇鑰機 (1998) 。 「必要的張力,必要的港台」 。 《傳媒透視》, 7 月號 , 頁 4-5 。 張艷琳、蘇鑰機 (1997) 。 「香港攝影記者對本行的認識與態度—一份調查報告的分析」 。 《傳媒透視》 , 10 月號, 247 期,頁 32-37 。 蘇鑰機 (1997) 。 「香港新聞工作者的疑慮」 。 《傳媒透視》, 5 月號 , 頁 12-15 。 蘇鑰機 (1997) 。 「欣賞指數可補收視調查的不足」 。 《傳媒透視》 , 2 月號,頁 12-13 。 蘇鑰機 (1996) 。 「市場導向、新聞變樣」 。 《傳媒透視》 , 9 月號,頁 6-8 。 蘇鑰機 (1989) 。 「沒有傳媒,日子怎麼過」 。 《突破》, 171 期, 1/2 月號 , 頁 44-46 。 蘇鑰機、王國雄、竇頌偉 (1988) 。 「香港傳媒可信嗎?高中學生對傳媒可信度的評價」 。 《明報月刊》, 274 期, 10 月號 , 頁 102-104 。 蘇鑰機 (1988) 。 「電影市場的不可測性及生存策略 — 兼論麥當雄的『戰略常規』」 。 《明報月刊》, 273 期, 9 月號 , 頁 36-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