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發現她講話不太流暢,詢問何故?她艱難的回答說:「口裡生了『飛機』。」這可著實嚇了我一跳,這「飛機」到底是怎麼個生法?後來才搞清楚,原來她是說:「口入邊生咗粒『痱滋』。」這句話在普通話中應該怎麼講呢?就讓我們由這句話裡的幾個關鍵字說起吧。
「口」通常令我想到的就是它的功能——吃和說。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的正是這兩大功能,主要用來形容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衛生,否則就容易生病;我們所說的「口舌、口角」,多指因說話引起的誤會、糾紛或爭吵,不注意講話的藝術就會得罪人。
「口」字在普通話中通常稱為「嘴」,也叫嘴巴(zuǐbɑ)。比如我們去看牙的時候,醫生會讓我們「把嘴巴張大」或「張開嘴」,而不會說「張大個口」﹔如果形容某人很會講話,廣東話會說「口甜舌滑」,而普通話會說:「嘴甜」﹔如果見別人聊天聊的熱鬧,也想「插把口」,在普通話裡就要說「插嘴」,經常聽見為人父母者斥責自己的孩子:「大人說話不要插嘴。」
「雙音詞」粵普簡化
「生」可以讓我們聯想到一些由同義字或近義字組成並列式的雙音詞,這些雙音詞在粵語和普通話中的用法及詞義均相同,但如果單用一個字的時候,粵語和普通話就會各取一字。就拿「生長」為例吧,當單用一字時,粵語取「生」,而普通話則選「長」。如廣東話說︰「佢生得好靚」,而普通話則說︰「她長得很漂亮」。這樣有趣的雙音詞其實還有很多,現僅列舉數個(見附表)。
雙音詞 |
粵語 |
普通話 |
---|---|---|
醫治 |
醫 |
治 |
驚怕 |
驚 |
怕 |
嘔吐 |
嘔 |
吐 |
霸佔 |
霸 |
佔 |
肥胖 |
肥 |
胖 |
溶化 |
溶 |
化 |
憎恨 |
憎 |
恨 |
計算 |
計 |
算 |
細小 |
細 |
小 |
麻痹 |
痹 |
麻 |
瘋癲 |
癲 |
瘋 |
躲避 |
避 |
躲 |
兇惡 |
惡 |
兇 |
量度 |
度 |
量 |
堵塞 |
塞 |
堵 |
挖掘 |
掘 |
挖 |
破損 |
損 |
破 |
「舌尖音」誤讀「舌面音」
「痱滋(zī)」又如何變成「飛機(jī)」的呢?關鍵在於粵語中不存在舌尖音,所以很多香港人都發不好z、c、s這一組聲母,而且往往將其與j、q、x這組舌面音聲母相混淆,結果將z聲母讀成了j聲母,「痱滋」也就變成了「飛機」了。其實在普通話中應該說成「口瘡(chuɑ̄ng)」或「口腔潰瘍(kuìyɑ́ng)」。
我想現在各位一定知道這句話該怎麼說了吧。對!應該說成︰「我嘴裡長了口瘡/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