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蔣型嘉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中國法制研究計劃名譽副研究員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是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然而,部分港人在內地生活似乎存在困難,使他們希冀能夠有個內地戶口。
這個問題討論了很多年,終於在2019年大陸頒布了一項政策(《港澳居民定居證明簽發服務指南》),允許曾經擁有大陸戶口的港澳人士重返大陸,並恢復以前的戶口。這項政策雖然試圖解決港人在內地生活問題,但它帶來了法律衝突,也並不真正推進大灣區一體化進程。
雙重戶籍的法律問題
眾所周知,大陸法律禁止雙重居民身分,這似乎與以上提到的規定有矛盾。每個中國人只能擁有一個合法戶口,不管什麼原因,只要獲得新戶口,就必須放棄以前的戶口。港澳永久居留權可以理解為一種戶口。一個人不能既是港澳永久居民,又擁有大陸戶口,否則大陸的移民當局會立刻註銷其大陸戶口。
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法律存在漏洞,一些人秘密保留了雙重居民身分,這並不符合法律規定。近些年,有人一直討論陸港跨境學童問題。上千名兒童在香港出生,成為永久居民,但其父母並不是永久居民,所以他們不能在港定居。很多學齡兒童在深圳居住,卻沒有深圳戶口,所以不能在當地公立學校讀書。他們只能回到香港接受教育,每天都要穿越陸港邊境,整個過程費錢又艱苦。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們被公眾遺忘,只能被迫上網課。一些家庭提出質疑:為了改善現狀,當局是否能讓他們的孩子獲得深圳戶口?
答案顯而易見——絕不可能。一般來說,如果小朋友在國外出生,他們可以回到中國,拿到與父母相同的戶口;但在港澳特區出生的小朋友已經擁有「特區戶口」,為了拿到深圳戶口,他們必須先放棄特區永久居民身分。然而,香港、澳門《基本法》中沒有任何相關規定。香港政府認為,中國籍人士必須先退出中國國籍,然後才能放棄永久居留權。但放棄中國籍顯然不是解決跨境學童問題的正解。
跨境學童問題 兩地政府無能為力
2019年政策實行前,其實已經有過一些特殊的港人拿到大陸戶口。比如,2010年廣州亞運會舉辦前,為了代表大陸參加馬術和板球比賽,居於香港的華天和華明兄弟就獲得了廣州戶口。然而這件事關係重大,必須與外交部合作,才得以實現。在接下來的10年中,華天繼續代表大陸參加了里約奧運會和東京奧運會。
與此同一時期,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也長大了,成為跨境學童。他們引發的社會問題太過廣泛,兩地政府對此問題都無能為力。
2019年出台新規定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宣傳效果為什麼這麼差?誰都不知道原因。該規定沒辦法幫助跨境學童,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大陸戶口,自然也就沒有「恢復戶口」之說。這項政策對於如何看待和解決一個人不能擁有兩個戶口的法律問題,沒有提供任何指導。相反,它僅僅將時鐘回撥,假設相關人士從沒離開大陸。但該人要用什麼證件穿越大陸邊境?是港澳通行證還是回鄉證?如果邊檢人員發現一個「大陸人」還有着香港身分,會不會產生誤解或麻煩?如果他們這麼做,那麼他們與那些偷偷保留雙重「戶籍」的人,如何區分?
港人灣區就學就業 說來容易做時難
沒人能夠回答上面的問題,這也是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面臨的困境。香港政府一直鼓勵港人在大灣區就學、就業、退休,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由於諸多不便,很多人不想以「同胞」身分在大陸生活,所以他們希望重新獲得以前的舊戶口。這深刻反映了港人在大陸生活依然有困難。2019年頒布的規定,沒有提及在香港出生的港人;對於有過內地戶口的人,它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跨境生活的問題,只是忽視了這些問題。筆者希望以後的政策,可以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方案。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