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小報

在新聞學上,「小報」(Tabloid Newspaper)意指開度較小的報紙。這些報紙通常予人迎合大眾趣味以追求商業利益的觀感,與強調嚴肅客觀、社會責任的「大報」互為對照(Anita Biressi and Heather Nunn, 2008, 頁7)。在中國,一般認為近代意義的小報以十九世紀末李伯元在上海創辦的《游戲報》為最早,其內容包括時事傳聞、詩詞小說、詼諧諷刺文章等(祝均宙,2013,頁5)。由於深受讀者歡迎,後繼倣效者甚多,其中尤以大城市如上海、香港為小報盛行之地。

小報除了開度、內容與大報有所不同,還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一是小報篇幅通常較單薄,因而售價較大報便宜,這是小報吸引讀者之道;有些小報本來是大報的副刊或贈品,後來獨立出版,也因為有利可圖。二是小報各以不同內容吸引讀者,如政治秘聞、歌壇影劇、色情風月、風趣消閒等,但多不重視電訊消息。三是小報出版周期有每日、三日、一周等,大報則通常每日出版。由此可以推知爭取報導最新時事並非小報的要務。四是小報多面向地方,行文和取材都以當地讀者興趣為優先考慮,大報則較強調全國甚至世界視野(孟兆臣,2005,頁1;李家園,2019,頁122、149-150)。

然而僅憑以上概說,即認定小報價值低下,卻並不正確。姑且不說有些小報並不以迎合大眾為目標,如始創於上海、後來轉移到香港的《立報》(成舍我,1956,頁119-121)。即使是典型的小報,曹聚仁在一九三0年代即指出,「並不是消閑的讀物,牠是負有社會使命的報告文學的一種,大家在大報上看過了那些大人先生的紳士外套,再來小報上看那些大人先生的靈魂;在大報讀過了宣言通電施政大綱之類,再來小報上看他們的秋波,他們的尾巴;有點肉麻,也頗幽默,於其間可以嗅出時代的氣息!」(曹聚仁,1935,頁76)林語堂甚至認為如果說小報有意降低辦報標準,這仍當歸咎大報未如人意(林語堂,2011,頁136)。他們的意見當然不能適用於所有小報,但最低限度可以證明在特定時空裡,小報的風行自有其正面意義,後來的學者也注意到,研究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建構,小報是非常有用的材料(連玲玲,2013,頁12-13)。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很早就了解報刊材料的學術價值,例如在二000年成立「香港文學特藏」,架設「香港文學資料庫」時,就在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盧瑋鑾教授的建議下,陸續掃描了多種香港重要報紙上的文藝副刊,除全文圖像閱覽外,還提供了作者及篇名目錄,以便檢索(馬輝洪及陳露明,2010)。事實上,報紙副刊一直是香港雅俗文學作品最主要的發表園地,報紙作為主要載體也對作品特色和文壇生態有深遠的形塑作用。研究香港文學如僅著眼於單行本,固然將遺漏很多未有機會結集的作品,也難以看清文學生產和接受的全貌。二十年前「香港文學資料庫」把重要的原始材料以便利的方式,無償地向所有讀者開放,此舉對香港文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研究範疇,其推動促進的功勞,早已得到學術界肯定。中大圖書館現在推出的「香港早期小報數碼典藏平臺」,可以說是踏出了共享資料更困難、也更令人興奮的一步。如上所言,小報的社會地位向來低於大報,因此保存下來的機會也遠小於大報。然而香港在「高雅文學」或「純文學」園地長期短缺的情況下,即使著名的文學作家如劉以鬯,也難免需要在小報上寫作(小思,2010)。學術機構撥出資源蒐羅小報,整理之後予以公開,不僅方便研究者鈎稽名家軼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發掘文壇人脈和社群關係的機會,有助更全面地了解香港文學生產者的組成。其次,小報的營運之道及社會定位異於大報,同一位文化人或同一個話題在小報中的呈現往往與大報不同,由此可以說,小報材料補充了被遺忘的「另一面之辭」。其次,一九五0年代初以後,中國內地再沒有小報存在,曾經盛極一時的小報文化賴香港而延續,香港小報也不乏關注國家動向者,不啻提供了觀察內地以至臺灣的另類角度,在文化流轉的研究中,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目前「香港早期小報數碼典藏平臺」收錄內容除小報外,兼包含一些被視為大眾化取向的報紙,雖然目前收錄小報不算很多,但發展下去,相信其影響力將不下於「香港文學資料庫」。

樊善標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參考書目:             
Biressi, Anita and Nunn, Heather ed.(2008), The Tabloid Culture Reader, Berkshire, England; New York: McGraw Hill/ Open University Press.  
小思(2010),〈大報與小報中的寶藏〉,《信報》,10月9日/10日,頁39。
成舍我(1956),〈由小型報談到「立報」的創刊〉,《報學雜著》,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家園(2019),《香港報業雜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孟兆臣(2005),《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語堂著,王海譯(2011),《中國新聞輿論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祝均宙(2013),《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馬輝洪、陳露明(2010),〈香港報章文藝副刊電子化計劃及其實踐〉,《圖書館論壇》,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
曹聚仁(1935),〈報告文學〉,《筆端》,上海:天馬書店。
連玲玲(2013),〈導論:從小報看近代中國城市〉,連玲玲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