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小报

在新闻学上,「小报」(Tabloid Newspaper)意指开度较小的报纸。这些报纸通常予人迎合大众趣味以追求商业利益的观感,与强调严肃客观、社会责任的「大报」互为对照(Anita Biressi and Heather Nunn, 2008, 页7)。在中国,一般认为近代意义的小报以十九世纪末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游戏报》为最早,其内容包括时事传闻、诗词小说、诙谐讽刺文章等(祝均宙,2013,页5)。由于深受读者欢迎,后继仿效者甚多,其中尤以大城市如上海、香港为小报盛行之地。

小报除了开度、内容与大报有所不同,还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小报篇幅通常较单薄,因而售价较大报便宜,这是小报吸引读者之道;有些小报本来是大报的副刊或赠品,后来独立出版,也因为有利可图。二是小报各以不同内容吸引读者,如政治秘闻、歌坛影剧、色情风月、风趣消闲等,但多不重视电讯消息。三是小报出版周期有每日、三日、一周等,大报则通常每日出版。由此可以推知争取报导最新时事并非小报的要务。四是小报多面向地方,行文和取材都以当地读者兴趣为优先考虑,大报则较强调全国甚至世界视野(孟兆臣,2005,页1;李家园,2019,页122、149-150)。

然而仅凭以上概说,即认定小报价值低下,却并不正确。姑且不说有些小报并不以迎合大众为目标,如始创于上海、后来转移到香港的《立报》(成舍我,1956,页119-121)。即使是典型的小报,曹聚仁在一九三0年代即指出,「并不是消闲的读物,它是负有社会使命的报告文学的一种,大家在大报上看过了那些大人先生的绅士外套,再来小报上看那些大人先生的灵魂;在大报读过了宣言通电施政大纲之类,再来小报上看他们的秋波,他们的尾巴;有点肉麻,也颇幽默,于其间可以嗅出时代的气息!」(曹聚仁,1935,页76)林语堂甚至认为如果说小报有意降低办报标准,这仍当归咎大报未如人意(林语堂,2011,页136)。他们的意见当然不能适用于所有小报,但最低限度可以证明在特定时空里,小报的风行自有其正面意义,后来的学者也注意到,研究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建构,小报是非常有用的材料(连玲玲,2013,页12-13)。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很早就了解报刊材料的学术价值,例如在二000年成立「香港文学特藏」,架设「香港文学资料库」时,就在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卢玮銮教授的建议下,陆续扫描了多种香港重要报纸上的文艺副刊,除全文图像阅览外,还提供了作者及篇名目录,以便检索(马辉洪及陈露明,2010)。事实上,报纸副刊一直是香港雅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发表园地,报纸作为主要载体也对作品特色和文坛生态有深远的形塑作用。研究香港文学如仅着眼于单行本,固然将遗漏很多未有机会结集的作品,也难以看清文学生产和接受的全貌。二十年前「香港文学资料库」把重要的原始材料以便利的方式,无偿地向所有读者开放,此举对香港文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范畴,其推动促进的功劳,早已得到学术界肯定。中大图书馆现在推出的「香港早期小报数码典藏平台」,可以说是踏出了共享资料更困难、也更令人兴奋的一步。如上所言,小报的社会地位向来低于大报,因此保存下来的机会也远小于大报。然而香港在「高雅文学」或「纯文学」园地长期短缺的情况下,即使著名的文学作家如刘以鬯,也难免需要在小报上写作(小思,2010)。学术机构拨出资源搜罗小报,整理之后予以公开,不仅方便研究者钩稽名家轶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发掘文坛人脉和社群关系的机会,有助更全面地了解香港文学生产者的组成。其次,小报的营运之道及社会定位异于大报,同一位文化人或同一个话题在小报中的呈现往往与大报不同,由此可以说,小报材料补充了被遗忘的「另一面之辞」。其次,一九五0年代初以后,中国内地再没有小报存在,曾经盛极一时的小报文化赖香港而延续,香港小报也不乏关注国家动向者,不啻提供了观察内地以至台湾的另类角度,在文化流转的研究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目前「香港早期小报数码典藏平台」收录内容除小报外,兼包含一些被视为大众化取向的报纸,虽然目前收录小报不算很多,但发展下去,相信其影响力将不下于「香港文学资料库」。

樊善标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参考书目:            
Biressi, Anita and Nunn, Heather ed.(2008), The Tabloid Culture Reader, Berkshire, England; New York: McGraw Hill/ Open University Press.  
小思(2010),〈大报与小报中的宝藏〉,《信报》,10月9日/10日,页39。
成舍我(1956),〈由小型报谈到「立报」的创刊〉,《报学杂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李家园(2019),《香港报业杂谈》,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孟兆臣(2005),《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语堂着,王海译(2011),《中国新闻舆论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祝均宙(2013),《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小报源流特点探究》,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
马辉洪、陈露明(2010),〈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电子化计划及其实践〉,《图书馆论坛》,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
曹聚仁(1935),〈报告文学〉,《笔端》,上海:天马书店。
连玲玲(2013),〈导论:从小报看近代中国城市〉,连玲玲编《万象小报:近代中国城市的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