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利用「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 實時影像追蹤及抽取微細病變組織 能診治少至2毫米肺部腫瘤
為有效追蹤及抽取肺部內微細病變組織,以及早診治初期肺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胸腔外科團隊早於2015年進行亞太區首宗使用「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以下簡稱「ENB」),透過實時影像協助外科醫生準確地找出肺部內少至2毫米的微細病變組織,抽取組織作活檢,甚至即時移除。中大胸腔外科團隊於早前發表全球首份研究報告,展示此技術能更有效、更精確及更安全地診治肺部病變。團隊至今已為超過50名患者移除肺部的可疑組織,當中超過七成確診早期肺癌,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並及早獲得適當治療。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 深入肺部位置抽檢病變組織
肺癌是本港頭號致命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5年超過4,000人死於肺癌。
早期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當肺部X光或電腦掃描中出現陰影時,醫生需要抽取組織,以確定是否惡性,而抽驗的方式則視乎病變組織大小及位置。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解釋:「傳統抽取組織的方法,如細針穿刺胸壁活檢或開胸手術,入侵性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均較高,而傳統氣管鏡可達到的肺部範圍亦十分有限。近年醫學界開始應用『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可以進入肺部較深入位置抽檢可疑組織,有效及早診治癌前病變,或確診早期肺癌。」
在進行ENB時,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肺部電腦掃描,將數據輸入導航系統,由系統描繪出肺部支氣管結構的三維圖像及通往可疑組織的路線。進行氣管鏡檢查時,醫生會按電磁系統提供的路線及定位訊號,經過支氣管道到達病變的位置,就像使用汽車內的 GPS導航系統。
傳統支氣管鏡往往只能進入肺部的中央區域,而ENB則可準確到達肺部最遠端的區域,配合極細小靈活的活檢工具進行抽驗。
利用「混合手術室」實時全方位影像 能精確定位極微細病變組織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副教授吳士衡醫生表示:「雖然ENB技術有助尋找肺部可疑組織的位置,但仍可能存在4-6毫米的定位誤差。倘若要診斷直徑少於一厘米的組織,ENB的成效並不理想。利用『混合手術室』的實時影像設備,就可以將誤差大大收窄。『混合手術室』所配備的『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能提供實時360度斷層掃描影像,作用就等於照相機,即時提供影像讓醫生與導航路線作比對,從而調整支氣管鏡的方向及深度,準確地到達可疑組織的位置。」
在一般手術室進行的ENB手術能定位直徑小至10-15毫米的組織;而配合混合手術室影像的ENB則能準確定位多個直徑小至2-3毫米的組織。
一般ENB | 混合手術室影像ENB | |
可存在定位誤差 | 4-6毫米 | <1毫米 |
可處理組織大小(以直徑計算) | 10-15毫米 | 小至2-3毫米 |
首創以螢光染料加強識別病變組織 有效更精確移除
除了抽取組織,新技術亦能輔助肺癌的切除手術。醫生先利用ENB定位把染料注射到患者腫瘤附近,令微小腫瘤更容易被找出及切除。
吳醫生補充:「現時常規使用的染料亞甲藍是藍色的,注射在腫瘤附近後可能跟其他受損的肺部組織顏色相當接近。為此,我們開創以螢光染料靛氰綠,配合近紅外線光譜映像,讓醫生能更清晰識別病變位置,可以透過更細小的造口精準地為患者進行切除手術,對單孔肺部切除手術尤其有助。」
本身是全球單孔微創胸腔手術先驅的吳醫生總結新技術的好處:「隨著人口老化,發現肺部病變的個案愈來愈多。新技術可以單孔微創的方式,深入肺部難達部位,準確地找出小至2毫米的病變組織或肺癌腫瘤,抽取組織作檢驗,並及早移除,有效避免病情惡化甚至擴散。此技術特別之處,是可同時處理多個極微細的病變組織及腫瘤,加上它能免卻大創傷性的手術及併發症的出現,更好地保存患者的肺部功能,加快患者的復原。」
對於不適合施行手術切除的患者,醫生也可利用ENB把金屬標記準確地植入腫瘤周邊位置,協助日後作放射治療定位之用。展望未來,中大胸腔外科團隊將研究結合混合手術室影像ENB肺癌消融術和機械ENB的應用,由單孔微創邁向無創技術,以治療早期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