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全球衞生中心傑出講座系列: Public Health England理念及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經驗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全球衞生中心日前邀請了Public Health England(PHE)行政總裁Duncan Selbie先生及其國際公共衞生總監Anthony Kessel教授出席全球衞生中心傑出講座系列,就國際公共衞生危機持續湧現的情況,分享公共衞生機構所擔當的角色及PHE應對伊波拉疫情的經驗。
PHE為英國衞生部的重要執行機構,致力改善英國國民的健康,減少英國醫療不平等之現象。根據Selbie先生的分享,英國實施全民醫療已有60年,而近年在公共衞生領域中有不少重大的改進,例如:大幅改善的心血管病病例數字及主動脈瘤病存活率,以及與14年前相比減少了40%的青少年懷孕數字等。
儘管政府已在醫療體系上投放大量的資源,但英國人的平均壽命在過去40年並沒有提高。Selbie先生解釋,這是因為人們通常把醫療體系與個人身心健康混為一談,將個人身心健康完全托付前線醫療機構(即醫院和公共衞生服務)。但Selbie先生指出,「個人壽命和身心健康狀況跟醫療服務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影響成年人身心健康狀況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就業情況、經濟條件,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即不被孤立)。他認為人們應該採取另一觀點去看待公共衞生議題,而PHE的成立正為與公眾在此議題上的對話揭開序幕。
PHE一直積極參與應對各類全球衞生危機。Kessel教授講述了PHE現時在一些受伊波拉影響的西非國家如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所擔當的角色。PHE派出了專家到這三個國家為當地人進行伊波拉檢測和運作流動實驗室。同時,他們為實驗室志願者提供培訓。跟大多數國家一樣,英國亦已在境內主要機場實行了入境篩查。這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公眾對疫情的關注及減低其國民對來自受影響國家旅客之戒心。
作為非洲的彼鄰,亞洲近年也經歷了不少嚴重的自然災害與危機。全球衛生中心及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總監陳英凝教授亦於講座中分享了亞洲處理緊急事故的經驗,並指出影響災難管理的一些重要因素,例如領導與管理能力、科技、專家參與、資金運用以及政策制定,好讓與會者進一步了解及思考公共衞生機構所應擔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