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的最新研究發現,鼻咽癌及喉癌人士在接受頭頸部位的放射治療後,會出現較嚴重的血管病變,亦較大機會有頸動脈完全閉塞的情況,成為中風高危人士。中大研究人員同時利用微創血管重整手術──「頸動脈支架置入成型術」,治療因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病人,在所有研究個案中,手術成功率達100%。
頭頸曾受放射治療人士中風機會極高
鼻咽癌及喉癌是華南地區、香港、台灣常見的癌症。雖然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痊癒率頗高,但據臨床觀察,患者往往在十多年後會出現因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引致中風甚至變成永久傷殘。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2006年至2013年期間,為96名曾患頭頸部腫瘤及接受放射治療後的中風病人,以及115名一般常見患有粥樣血管硬化的中風病人,進行了血管造影的對比分析。結果發現放射治療組的血管纖維化病變部位的範圍較彌散,且一半以上出現血管雙側病變,而串聯病變和動脈完全閉塞的情況亦較為多見 (見圖表一)。
圖表一:
因放射治療引致中風 (96人) | 因粥樣血管硬化引致中風 (115人) | |
血管雙側病變 | 54% | 22% |
血管串聯病變* | 23% | 10% |
動脈完全閉塞 | 30% | 9% |
*血管串聯病變: 單一血管頭尾均有病變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醫生表示:「在我們分析的個案中,曾接受放射治療的中風病人在發病時,讓血流繞過阻塞部位的新生血管(側枝循環)大多已完全建立,顯示腦部缺血嚴重。因此,側枝循環代償失敗很可能是誘發放射治療後閉塞性血管病人中風的原因。」
新技術治療「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
醫學界一向知道利用「頸動脈內膜切除」外科手術改善「粥樣血管硬化」所引起的嚴重頸動脈狹窄,並能有效地把四年內的中風機會減低15%。然而,由於接受放射治療後會引起血管壁纖維化、頸動脈狹窄的範圍較長、手術後容易再狹窄等問題,此手術並不適用於「因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間,為194名患頸動脈狹窄的人士進行非外科的「頸動脈支架置入成型」手術,並臨床觀察4年。當中包括65個個案由放射治療引起,129個案因「粥樣血管硬化」引起。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余俊豪教授解釋,「頸動脈支架置入成型術」是一種影像引導的微創血管重整手術,從血管內把外張性支架鋪設於血管內壁,以球囊擴闊狹窄部份,頸部沒有切割傷口。此手術在治療「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成效顯著。在65個「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的個案中,手術成功率高達100%,每年中風的風險減低至1.2%。在安全性方面,手術後併發症(死亡或中風)的風險只有1.5%。「頸動脈支架置入成型術」在治療因「粥樣血管硬化」而引起的頸動脈狹窄亦有同樣效果(見圖表二)。
圖表二:
因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 (65人) | 因粥樣血管硬化引起的頸動脈狹窄 (129人) | |
手術成功率 | 100% | 100% |
每年中風風險 | 1.2% | 1.2% |
手術後併發症 | 1.5% | 1.6% |
總結
中大建議曾接受頭頸部位放射治療的鼻咽癌及喉癌患者,在五年的康復期後仍需按時覆診,進行頸動脈超聲波檢查,以及早診斷和治療因放射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減低中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