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倡议新药物治疗标准逆转脑血管硬化
1. 研究背景
- 中风属于急性病症,是本港成年人永久致残的主因
- 中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栓或栓塞所造成的缺血(缺乏血液供应)(ischemic stroke);一种是由出血所造成的(hemorrhagic stroke)
- 诱发缺血性中风的最普遍成因是髗内血管粥样硬化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 ICAD / intracranial stenosis)
- 据以往统计,患者一年内复发率可高至20%,显示沿用的药物治疗方案效果有欠理想
2. 研究目的
- 透过前瞻性、学术导向的研究,评估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药物治疗下的演变过程,有助提供科学依据来了解中风复发机制及优化预防策略
3. 研究方法
在2006年至2013年间,招募了50位因高程度(≥70%)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high-grade ICAD stenosis)的中风患者(平均年龄63.4岁)参与研究。
参加者分别于药物治疗开始前及开始后12个月接受3D旋转血管造影检查(3-dimentional rotational angiography – 3DRA),以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演变情况
参加者接受严格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控制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见下表:
现行中风患者药物治疗控制指标与更严格的标准对比
风险因素 Risk Factors | 现行指标 Current Baseline | 研究倡议之新标准 Suggested Baseline |
---|---|---|
戒烟 | 建议戒烟 | 建议戒烟并积极跟进 |
低密度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 | <2.6mmol/L | <1.8 mmol/ |
糖化血色素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 HbA1c) | 7.0% | 6.0% |
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140mmHg | <130mmHg condition of patients) |
- 另外,我们亦评估了中风复发患者的脑梗塞形态学(infarct topography),并对其进行了微栓子(microemboli)监测
- 对照组为143位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中风患者
(参与了本中心另一项已经发布成果的研究)
4. 研究结果
- 总体而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由79%降至63%(p<0.001)
- 90%参加者的脑血管硬化闭塞没有加重或出现显著好转(详见下表)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演变情况 Qualifying Lesions | 人数 (占总人数比率) Number (%) |
---|---|
显著好转(狭窄程度降低>10%) Remarkably regressed (stenosis reduced >10%)
| 24位 (49%) |
闭塞没有加重(狭窄程度降低±10%) Remained quiescent (stenosis same or ±10%)
| 21位 (43%) |
加重 (狭窄程度增高>10%) Progressed (stenosis increased >10%) | 4位 (8%) |
- 在危险因素控制力度上,所有患者(包括出现或未出现中风复发,或是狭窄好转/无加重/加重)均无差别
- 接受药物治疗前糖化血色素越高的患者出现更为明显的狭窄好转
- 在一年后的临床及血管造影跟进中,发现6位患者出现了中风复发,其中5位的脑梗塞型态为沿着内部或前分水岭区单一的、或串珠样病灶(soitary or rosary like acute infarcts along the internal or anterior boarder zones),2位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 Doppler ultrasound - TCD)检查中出现微栓子阳性(microemboic signals)。
- 新药物治疗方案成功令中风复发率由23%降至14%
5. 总结
经12个月的严格药物治疗后,大多数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没有加重或出现显著好转
动脉-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thromboembolism)并分水岭区血管的栓子清除率下降(impaired washout at boarder zones)则为中风复发(stroke recurrence)的常见机制
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2015年3月号发表,期望此中风药物治疗的新标准将使本港,以至亚洲更多中风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