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joint-hku-cuhk-study-confirms-smoking-and-obesity-increase-risk-of-severe-covid-19-by-65-81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joint-hku-cuhk-study-confirms-smoking-and-obesity-increase-risk-of-severe-covid-19-by-65-81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证实 吸烟及肥胖令患上重症新冠肺炎的风险增加65%至81%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的联合研究,透过分析大量人类基因组相关的研究数据,证实吸烟、肥胖及社会经济地位(SEP)[1]较低等因素可能会增加感染轻微至严重程度的2019冠状病毒病(新冠肺炎)。本研究亦证实了其他被认为与新冠肺炎风险有关的因素(例如血糖、二型糖尿病及维他命D),可能与新冠肺炎无关。研究人员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主要接收器「血管收缩素转换酶2」(ACE2)可调节部分肥胖及SEP带来的不良影响,解释了肥胖及较低SEP的人士会增加患上新冠肺炎风险的原因。有关研究文章已於同行评审病毒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 。

 

背景

 

过往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因素(例如二型糖尿病[2])都与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有关;同时亦有研究发现,吸烟与患上新冠肺炎后的严重程度呈反向关联[3]。可是由於观察性研究本身有限制,这些关联不能被视为带因果关系。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更好的实验方法去了解新冠肺炎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以制订有效的纾缓措施,减低市民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

 

因此,研究团队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sation)全面研究多项风险因素(例如维他命D、血糖、血压、吸烟、肥胖及SEP),探讨它们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新冠肺炎中担当的角色。此方法利用基因数据分析,可避免一些传统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连带衍生的限制。同时,研究团队亦探讨ACE2会否调节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

 

研究方法及结果

 

透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人员利用上述各种风险因素相关的基因数据 (N<=3,037,499),以及来自人类新冠肺炎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大型基因摘要数据 (N<=2,942,817) ,评估这些因素与患上新冠肺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以往一些较小型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中,有些风险因素(如二型糖尿病及维他命D)[4]可能会因为样本量不足而归纳不到因果关系。因此,是项研究利用大型数据库来排除此漏洞。

 

研究团队发现,吸烟、肥胖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有机会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

 

例如当体重指标(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

  • 患上新冠肺炎重症的风险会增加81%
  • 因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院的风险会增加55%
  • 以及患上新冠肺炎的机会会增加18%

社会阶级与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有强烈的反向关系——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有较高机会患上不同类型的新冠肺炎。研究团队此前曾发现吸烟会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该结果於此次研究中再次获得确认。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流行病和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欧阳兆伦博士表示:「我们利用偏差较少的方法,证明吸烟及肥胖确实在增加感染各种新冠肺炎的风险中担当重要角色。我们的研究亦证实,针对调节ACE2或可减低那些因肥胖、超重或SEP较低人士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并有助引领相关药物研发。」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表示:「由於新型冠状病毒经过ACE2进入宿主细胞,所以近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利用药物去调节ACE2,有效阻止病毒进入新冠肺炎患者体内。我们的发现将有助推动以治疗新冠肺炎为目标的药物研究工作。」

 

研究意义

 

是次研究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多种风险因素於不同严重程度新冠肺炎中的角色,此乃同类型研究中规模最大之一。是项研究重申世界衞生组织的建议——肥胖和吸烟是疾病形成的主要成因。欧阳博士补充:「社会阶级与新冠肺炎风险之间的关联,明确地揭示我们需迫切处理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此因素亦有可能与其他疾病的成因有关。」

 

郭教授亦指出:「我们明白吸烟及体重指标较高的人士比较难於短时间内戒烟或减重,以降低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因此,我们强烈建议这些较高风险的群组尽快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以在患上新冠肺炎时减低重症的风险。本研究显示基因组及大数据分析有助了解疾病的成因,亦是一个更深入了解传染病及慢性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绝佳范例。」

 

infrographics chinese

 

研究团队

 

本研究由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流行病和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欧阳兆伦博士及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教授共同带领。其他来自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的团队成员包括高级研究助理黄汉霆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何宝婷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员骆珊博士。

 

关於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经验,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学院的传染病及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间举足轻重,对改善本地和全球个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贡献。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学院乃顶尖的科研和教学中心,对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发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遗余力之余,亦致力於与传染病及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烟、空气污染、心理肿瘤学、行为科学、运动科学、生命历程流行病学、人口精神健康、医疗经济效益、医疗服务规划及管理等有关的研究工作。当中不少研究更获本地、国内以至国际组织(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加拿大衞生部及世界衞生组织)认同,纳入其公共衞生政策当中。

 

关於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於2001年成立,是领先的公共衞生教育和研究中心,学科涵盖范围广阔,包括公共衞生、基层医疗及家庭医学。学院提供全面高等专业培训,多角度涵盖公共衞生领域,包括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环境健康、衞生政策,医疗服务管理、社会行为学及全球衞生等。学院的使命是透过前沿研究、教育培训、社区服务与国际合作,以改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1] 社会经济地位综合衡量一个人的收入、教育水平及职业和与他人相关的社会地位的综合衡量指标。

[2]Williamson, E.J., Walker, A.J., Bhaskaran, K.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related death using OpenSAFELY. Nature 584, 430–43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21-4

[3]Min Gao, Paul Aveyard, Nicola Lindson, Jamie Hartmann-Boyce, Peter Watkinson, Duncan Young, Carol Coupland, Ashley K Clift, David Harrison, Doug Gould, Ian D Pavord, Margaret Smith, Julia Hippisley-Cox,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e-cigarette use and severe COVID-19: a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51, Issue 4, August 2022, Pages 1062–1072, https://doi.org/10.1093/ije/dyac028

[4]Shan Luo, Ying Liang, Tommy Hon Ting Wong, Catherine Mary Schooling, Shiu Lun Au Yeung, Identify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COVID-19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51, Issue 4, August 2022, Pages 1088–1105, https://doi.org/10.1093/ije/dyac076

更多新闻稿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吸烟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吸烟增加患上新冠肺炎的风险

研究
中大研究建议本港安老院舍应维持现有防疫措施

中大研究建议本港安老院舍应维持现有防疫措施

研究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已接种疫苗人士 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后能对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产生更强烈和更广泛的中和病毒抗体反应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已接种疫苗人士 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后能对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产生更强烈和更广泛的中和病毒抗体反应

研究
中大港大干细胞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诱发血管炎症新机制

中大港大干细胞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诱发血管炎症新机制

研究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第三剂复必泰疫苗能提供足够抗体 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第三剂复必泰疫苗能提供足够抗体 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

研究
中大与港大医学院带领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丙肝药物可治新冠肺炎

中大与港大医学院带领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丙肝药物可治新冠肺炎

研究
中大医学院公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社区研究」结果

中大医学院公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社区研究」结果

研究
大型临床研究证中大肠道微生态配方 (SIM01) 能减新冠及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风险

大型临床研究证中大肠道微生态配方 (SIM01) 能减新冠及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风险

研究
中大港大研究发现新冠口服药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风险近八成 并可显著减低门诊患者入院率近九成

中大港大研究发现新冠口服药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风险近八成 并可显著减低门诊患者入院率近九成

研究
中大成功开发实时生物信息平台评估新冠疫苗效用 针对变异病毒 准确度达95%

中大成功开发实时生物信息平台评估新冠疫苗效用 针对变异病毒 准确度达95%

研究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研究
本港儿童疫情期间生活习惯全线失守 疫下儿童超重和肥胖比率增近两倍    疫后抗拒「重回正轨」

本港儿童疫情期间生活习惯全线失守 疫下儿童超重和肥胖比率增近两倍 疫后抗拒「重回正轨」

研究
中大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加强剂有效提高母乳中新冠病毒抗体 保护年幼婴儿

中大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加强剂有效提高母乳中新冠病毒抗体 保护年幼婴儿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第三剂疫苗是高危群组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

中大研究显示第三剂疫苗是高危群组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

研究
中大临床研究中心与中大医院合作 进行香港首个专为新冠肺炎研发的口服药物临床研究

中大临床研究中心与中大医院合作 进行香港首个专为新冠肺炎研发的口服药物临床研究

研究
中大医学院全球首证有「长新冠型肠道微生态」利用肠道微生态可准确预测、诊断及治疗「长新冠」

中大医学院全球首证有「长新冠型肠道微生态」利用肠道微生态可准确预测、诊断及治疗「长新冠」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显示新冠康复者有较高风险出现干眼症

中大医学院研究显示新冠康复者有较高风险出现干眼症

研究
中大医学院联同九龙城民政事务处举办社区学童疫苗接种计划 目标为2,000名市民接种新冠疫苗

中大医学院联同九龙城民政事务处举办社区学童疫苗接种计划 目标为2,000名市民接种新冠疫苗

健康推广计划
中大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长新冠」息息相关

中大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长新冠」息息相关

研究
一月七日起重启部分严谨社交距离措施后的香港疫情估算

一月七日起重启部分严谨社交距离措施后的香港疫情估算

研究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 Omicron 可大幅减低复必泰疫苗的病毒中和能力

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 Omicron 可大幅减低复必泰疫苗的病毒中和能力

研究
中大港大联合研究发现「青春双歧杆菌」可加强新冠疫苗成效

中大港大联合研究发现「青春双歧杆菌」可加强新冠疫苗成效

研究
中大研究揭示新冠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新机制和治疗方法

中大研究揭示新冠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新机制和治疗方法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订立标准的实验设置有助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表现

中大研究显示订立标准的实验设置有助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表现

研究
中大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本港学童近视发病率为疫情前2.5倍 研究指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及增加使用电子产品为主因

中大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本港学童近视发病率为疫情前2.5倍 研究指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及增加使用电子产品为主因

研究
中大医学院调查发现 仅4分之1未接种新冠疫苗人士有意於未来半年接种 必须尽快增加接种诱因

中大医学院调查发现 仅4分之1未接种新冠疫苗人士有意於未来半年接种 必须尽快增加接种诱因

研究
中大医学院推算全港约有二万名未被发现新冠感染者 研究证实本港所有疫苗接种者均产生中和抗体 呼吁透过接种疫苗得到保护

中大医学院推算全港约有二万名未被发现新冠感染者 研究证实本港所有疫苗接种者均产生中和抗体 呼吁透过接种疫苗得到保护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抗体可经母体传至胎儿

中大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抗体可经母体传至胎儿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研究
中大医学院与海外外科专家联合建议 新冠患者将手术延后七星期以减低死亡风险

中大医学院与海外外科专家联合建议 新冠患者将手术延后七星期以减低死亡风险

国际合作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研究
中大医学院调查发现政府在推动新冠疫苗接种上扮演最重要角色

中大医学院调查发现政府在推动新冠疫苗接种上扮演最重要角色

研究
中大证实以鼻纸条采集鼻液样本检测新冠肺炎安全、简易及准确度高 适用於不同年龄层 提倡广泛使用以达更佳疫情监测效果

中大证实以鼻纸条采集鼻液样本检测新冠肺炎安全、简易及准确度高 适用於不同年龄层 提倡广泛使用以达更佳疫情监测效果

研究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社区接触环境对新冠肺炎传播起关键作用 娱乐场所是传播次数最多的主要接触环境

中大研究显示社区接触环境对新冠肺炎传播起关键作用 娱乐场所是传播次数最多的主要接触环境

研究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研究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个案绝大部分为60岁或以上 中大率领国际专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顾长者及认知障碍症患者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个案绝大部分为60岁或以上 中大率领国际专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顾长者及认知障碍症患者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见有肝脏受损问题 建议监测患者肝功能 及早发现病情恶化

中大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见有肝脏受损问题 建议监测患者肝功能 及早发现病情恶化

研究
中大发现糖尿病或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潜在机制

中大发现糖尿病或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潜在机制

研究
中大医学院领导的调查显示 全球泌尿科服务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严重推迟

中大医学院领导的调查显示 全球泌尿科服务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严重推迟

研究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研究
中大招募三千港人 侦查隐性新冠感染 拆解防疫关键

中大招募三千港人 侦查隐性新冠感染 拆解防疫关键

研究
中大医学院为机场抵港人士提供免费粪便检测服务 首阶段以儿童及婴孩为目标  助揪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隐形个案」

中大医学院为机场抵港人士提供免费粪便检测服务 首阶段以儿童及婴孩为目标 助揪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隐形个案」

临床服务
中大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于呼吸道清除后 仍存留于粪便 计划为检疫中心隔离人士化验粪便  及早揪出「隐形个案」减社区传播风险

中大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于呼吸道清除后 仍存留于粪便 计划为检疫中心隔离人士化验粪便 及早揪出「隐形个案」减社区传播风险

研究
第十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以「承传.创新」为题 探讨服务发展及未来挑战

第十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以「承传.创新」为题 探讨服务发展及未来挑战

研讨会
中大港大合作开展复发性卵巢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免费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中大港大合作开展复发性卵巢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免费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研究
第九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纾缓治疗普及化:共创前路为未来」

第九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纾缓治疗普及化:共创前路为未来」

研讨会
第八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探讨香港纾缓治疗服务的机遇及挑战

第八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探讨香港纾缓治疗服务的机遇及挑战

研讨会
第六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重点探讨老年癌症病人的纾缓治疗

第六届华人地区医护人员纾缓治疗研讨会 重点探讨老年癌症病人的纾缓治疗

研讨会
中大及港大研究团队携手成功发现脑痫新基因标记

中大及港大研究团队携手成功发现脑痫新基因标记

研究

我们的专家

医学院的许多专家都可以接受媒体采访。

点击此处查看专家名单或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