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香港科学家晋身Eppendorf and Science神经生物学奖三甲 中大优秀医科生致力拆解脑神经网络之谜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五年级生高浩博士凭藉其有关视觉神经网络的研究,晋身本年度Eppendorf & Science 神经生物学奖三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得奖文章总结其科研成果,是该奖自2002年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科学家。高浩博士将会于11月16日远赴美国华盛顿出席颁奖礼。
虽然现今科技发展迅速,但科学界及医学界对大脑如何运作的认知还是很有限。高浩的研究为神经科学提供确切的科研基础,有助了解脑部如何运作。他表示:「你可以把我们的脑想像成电脑一样,要了解电脑如何运作,我们要先理解电脑内每个组件有甚么作用、组件与组件之间是如何连接等;而大脑亦是一样,我们要找出各种神经元的功能,以及不同功能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规律。基于这些资讯,我们才能理解更多神经网络的功能,以致当大脑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指出是某个神经元或是网络出了问题,找方法修正、对症下药。」
高浩于2005年凭优异成绩拔尖入读中大医学院,并于2007年修毕两年医科基础后衔接一年制医学科学理学士(Bachelor of Medical Science)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其后,高浩于2008年获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师从脑神经科学权威Thomas Mrsic-Flogel教授攻读为期三年的神经科学博士及进行一年博士后研究。
在英国留学期间,高浩多项有关拆解脑神经网络的研究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包括发现在大脑视觉皮层不同种类和功能的神经之间的连接规律,以及神经网络连接规律的成长部分取决于外界影响和刺激。
自2011年起,高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文章多次刊载于《自然》(Natur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及《神经科学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权威科学期刊。同时,高浩亦与中大医学院助理院长(学生事务)暨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容永豪教授紧密合作,参与其研究项目,并于《神经元》(Neuron)、《脑皮层》(Cerebral Cortex)等期刊共同发表多篇文章。
博士毕业后,高浩于2012年重返中大医学院继续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同时亦坚持继续科研工作。他获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及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的支持及资助,与来自医学院及工程学院的教授及研究生合作新的研究工作,剖析感官认知和运动控制的神经网络机制。他表示,毕业后仍会致力脑神经研究工作,希望将来进一步贡献神经科学,亦为研发有效治疗帕金逊病和认知障碍症等脑神经相关疾病的方法奠下根基。
中大「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培育未来医学领袖
中大医学院副院长(发展)暨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课程主任胡志远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看见高浩的科研成果获得肯定,亦藉此证明了及早培训学生科研兴趣的重要性。我们深信科研成果对医学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起关键作用,因此锐意栽培有志于医学科研发展的学生。」
中大医学院自2013年起开办「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Global Physician-Leadership Stream),特设「师友计划」为学生配对不同医学领域的权威教授作个人导师,让有志于研究、临床等不同领域的学生可及早接触相关专业工作。他们更有机会获推荐负笈海外著名学府如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美国耶鲁大学等深造。
透过这全方位的课程及培训,中大期望能重点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及领导才能,提拔优秀和具潜质的医科生,成为新一代医学领袖,将来带领业界,服务社群,以应付未来医疗服务、教育及科研的新挑战。
Eppendorf & Science神经生物学奖简介
Eppendorf & Science神经生物学奖于2002年创立,是全球性奖项,旨在鼓励35岁以下年轻科学家进行大脑及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该奖项由全球顶尖的神经生物学领域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每年选出一位大奖得主及不超过三位入围者。历届获奖的多位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学者包括美国史丹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骆利群、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Bernardo Sabatini和Rachel Wilson,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Karel Svoboda,以及麻省理工教授Ed Boyd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