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筛查发现每三名社区长者就有一人患脑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风日呼吁及早预防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于2012年至2015年期间筛查了800名65岁或以上的社区长者,发现当中近三成参加者已罹患中度至严重脑小血管病,他们若有轻度中风,三年内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高3.4倍。中大莫庆尧内科医学讲座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及世界中风组织秘书黄家星教授表示,中大团队冀藉著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中风日」,呼吁大众控制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以减低出现认知障碍及中风的风险。
脑小血管病可致认知障碍
根据政府统计处2015年发表的人口推算数字,本港65岁以上的长者人口将由现时的110万(占总人口约15%, 即每7人有1名长者),50年后上升至330万(占总人口约36%,即每3人有1名长者)。随着人口急速老化,本港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者数目预料亦会于未来数十年间由99,000人增至297,000人,而大部份认知障碍个案都被视为与脑部退化引起的「阿兹海默氏认知障碍症(Alzheimer's dementia)」有关。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团队是全球领先研究脑小血管病的团队之一。团队发现这类病变除可引致中风,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该团队的筛查发现,在800名来自社区、并且没有中风或认知障碍记录的长者中,29%患有严重脑小血管病。
带领研究团队的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莫仲棠教授表示:「事实上,不少罹患脑小血管病的病者未有出现中风,但认知功能却已逐步退化。另外,我们亦有研究有轻度中风的严重脑小血管病个案,发现他们在3年内患上认知障碍的风险会高3.4倍,这研究结果刚于上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Vascula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isorders (Vas-Cog) Conference发表。」团队过往多项相关研究结果亦曾刊登于Alzheimer’s & Dementia及Stroke等国际期刊。
脑小血管病的先兆及检查方法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研究助理教授及临床心理学家黄沛霖博士指出:「脑小血管病可令患者思想反应变得迟钝,并有执行功能上的障碍,例如在计划及处理复杂事情等会出现困难,有异于主要征状为记忆力衰退的阿兹海默氏认知障碍症。」脑小血管病部分患者更会情绪低落,并对原先热衷的事物失去兴趣。
脑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显病征,但倘若情况恶化,患者除认知功能受损,亦会出现抑郁、步履不稳、尿频或失禁,严重病人的临床中风风险会增加,故及早识别相关征状至为重要。
脑小血管病能透过影像检查发现。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朱昭颖教授解释,利用磁力共振检查会较电脑扫瞄检查效果较为理想。脑小血管病的病变位置,在磁力共振检查上会呈现成小黑洞或弥漫性白色斑块。研究团队已与电脑工程学人员开发出一套可衡量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的自动化技术,期望将来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中大及一些国际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烟,均是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长者如同时出现认知功能退化及上述风险因素,应及早求医,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有关脑小血管病的检查。大众亦应提高预防中风及认知障碍的意识,维持健康生活习惯,改善认知功能及血管健康,方法包括:
- 监察及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 避免吸烟
- 维持健康体重
- 避免饮酒过量
- 定期运动及多做「脑部运动」包括阅读、用电脑或玩游戏(如桌上游戏)
- 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如参加长者中心活动、兴趣班及义务工作等
莫仲棠教授补充,部分人即使已控制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及使用常见药物,脑小血管病和认知障碍仍会恶化。研究团队现正发掘更多针对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案,包括利用较新的抗血小板药,为未有认知障碍及中风的个案进行治疗。团队亦计划就运动能否改善认知功能、情绪和平衡力等进行研究。